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闽侯图文 >> 正文

多情闽侯原来如此

http://www.mhnews.com.cn  2015-08-17 15:42:10   来源:遇见闽侯微信公众平台    【字号

  闽侯人爱喝汤众所周知,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都认为爱喝汤“有情”。所以,汤水文化泡大的闽侯人情浓似汤、情深似水,更懂得重情重义、感恩戴德。

  多情闽侯原来如此

  (杂菇汤)

  昙石山遗址曾一次性出土18个陶釜,它相当于现代的砂锅,主要用于烧汤,这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绝无仅有的。考古专家说,这可能与昙石山人生活在海滨江畔、分煮海鲜河鲜有关,反映了5000多年前这里的人爱喝汤的习惯,也是“汤饮食文化”的起源。

  (昙石山遗址出土的陶釜)

  史前这里是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山峦叠翠、沟壑纵横,古木森森、碧水泱泱,气候温暖湿润,华南虎、亚洲象、棕熊、水鹿等动物成群出没,大片浅海滩涂繁生鳞甲水族,螺蚌蚬蛤遍地。贝丘堆积形态的遗址,有的厚达1米,积物中除有少量淡水蚬、蚌外,以经常性食物海蛎为主,伴有大量的鱼骨及海龟、海鳖遗骸。这些遗物也证实了5000年前闽江与海洋在昙石山下交汇。

  (昙石山遗址贝丘)

  从发掘的烧陶窑基、取暖火塘、房屋残基和墓穴等,考古专家推证,那时的昙石山人已建起小村落,过上定居生活,以采集贝类和滩涂软体动物为生,汤煮烹饪为饮食的突出特点。

  这些文化遗存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同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明显的不同,具有鲜明的海洋性。与古文献《逸周书?王会解》所说的“东越海蛤,其人玄贝”和《汉书?地理志》记载的“越族以渔猎山伐为业”相符。由此可见,闽侯“汤史”源远流长。

  (昙石山文化遗址)

  闽侯有句俗话:无汤不成席。一席好菜的最佳搭配是“四汤六炒”。汤菜占四成,且变化无穷,素有“一汤十变”之说。最大的菜是“太平宴”,最好菜是“佛跳墙”,这些均为汤类,以“汤浓味厚”而著称。

  (佛跳墙)

  家常菜靓汤多以蛏、蛤、青蛾、蚬子等贝类为主,取其三样烩成一汤,人称“三鲜汤”,不仅清淡爽口,还清热解毒。

  (三鲜汤·危必贵∕摄)

  热气腾腾,汤美情深。多情的闽侯人总喜欢把想表达的情感融于汤水之中。在闽侯的家常小聚或盛大宴会上,常会听到不胜酒力却又不想失礼数的人说“以茶当酒”,也常听到酒量尚可却腼腆不善言辞的人说“话在酒中”。茶乃茶水,酒曰黄汤。其实,这就是以汤水表示情感的自然延伸。

  在闽侯,“汤”已成为习惯,成为风俗,成为文化,没“汤”咽下不饭,没蛏蛤、蚬仔过不了夏。这是史前遗风,还是多情如故?你可知悉其中内涵?

  杨瑜∕文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