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焦点图片 >> 正文

走近青口穆岭寺相伴古驿道的千年古刹

http://www.mhnews.com.cn  2017-09-22 08:32:33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黄昏下的穆岭寺。 李煜晗 摄

  穆岭古道。 林世彬 摄

  天仙府(小学旧址)。 李煜晗 摄

  陈泽其献建的穆岭寺山门。 李煜晗 摄

  见证穆岭寺历史的碑廊。 林世彬 摄

  宋代绍兴年间的捨银碑。 资料图

  佛教,始于天竺,盛于华夏,继而传播于世界;道教,则扎根于本土,深植于中国人的骨髓。二者是本质上不同的两条道路,但是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又互相影响、互相汲取对方的养分,道、佛在中国与儒家三足鼎立,贯穿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可谓是华夏文明中举足轻重的文化力量。

  在青口镇,有一座穆岭寺,现存的古籍及碑刻都称它为“穆岭庙”或“天仙府”。它最初是佛教活动之场所,大约在明清以后,因民间祭祀“五帝”的信仰而衍变为释道结合,神佛共祀,在寺外的碑廊里有一块刻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石碑,上刻:“天仙府大帝神灵显应……”,落款是:“住持僧道龙仝募缘主修”,住持是“僧”,而供奉的却是“天仙”,实在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

  千年古刹 历经时代沧桑

  穆岭寺位于青口镇前洋村的穆岭山上,因山而名。山不高而峻峭,寺不大而巍峨,前几年乡贤陈泽其在寺前捐建了一座山门,山门上题写了两方匾额,正面为“气象穆然”,背面是“山不在高”。“这两方匾额既写出了穆岭寺的森严气度,也阐明了古刹‘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的底蕴,对于穆岭寺来说,其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俗文化就是寺院的‘仙’。”穆岭寺负责人陈立清笑着说道。

  陈立清告诉记者,穆岭寺的始建年份不详,但从十几年前,寺内发现了“唐大中丙子年(856年)重建”的摩崖石刻,由此足以断言穆岭寺由来已久。记者了解到,唐大中是唐宣宗李忱的年号,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石刻上有“重建”二字,说明在唐大中丙子之前,穆岭上已存在有一座寺院。

  众所周知,福州地区的经济文化是从唐朝开始全面发展的,唐时期的三位君主,太宗李世民、则天武后、玄宗李隆基都非常崇佛,在他们的支持下,佛教信仰在一时达到鼎盛时期,他们后代的君主也不乏热心崇佛的。如唐宪宗李纯,就是一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甚至在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借由法门寺佛塔开塔的时机,希望迎其中的佛骨入宫内供养三日,为此还惹怒了当时的大文学家韩愈,奋而上了一道《谏迎佛骨表》。文中,韩愈依据儒学思想,提出了反佛的意见,甚至言辞激烈地指出,历朝佞佛的皇帝“运祚不长”和“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的谏言……自然,韩愈最终没能阻挡宪宗迎佛骨,还险些丧命,却不难看出,直到唐中晚期,佛教在中国上层社会烙印之深,根植之厚,穆岭寺最初的兴建,当于那时期佛学大兴的时代背景有关。

  然而,大起之后必有大落,此大约是世间万物循环的自然规律吧,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宪宗“礼迎佛骨”事件方过二十多年,他的孙子唐武宗李炎在位,鉴于佛教势力泛滥,损害国库收入,于当年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大肆灭佛。据《唐会要》记载,当时“天下寺五千三百五十八”被毁灭的达五千所,小庙宇达四万多所,福州地区只剩下供奉唐明皇的开元寺幸免于难。“穆岭寺很可能毁于这个期间,其后屡经兴废,宋绍兴三年(1134年),有信士奉父母之命捨银重修穆岭寺,并在旁立了‘捨银碑’,这是穆岭寺作为佛教寺院有记载的最后一次大修!”陈立清如是言。

  之后,历史出现了空白,直到清朝,对穆岭寺的存在,更多是以道教祭祀的天仙府记载下来。清乾隆四年(1739年)冬,乡民施田产供奉穆岭天仙府开销。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建天仙府前跨官路的穆岭亭。民国时,天仙府破败不堪,香火寥落。建国初期,为解决农民子弟读书问题,穆岭寺改造成小学学堂,同年大修洪桥。文革期间,寺内文物供皿遭不同程度破坏。1983年拨乱反正后,小学从穆岭寺迁出,天仙府归村里管理。1993年,穆岭寺恢复宗教活动,1995年在原有的穆岭亭、天仙府、福灵祖殿、临水宫、七社公所基础上开始实施全面修缮,同年元月,穆岭寺被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穆岭寺又修建了神亭、碑亭、仁寿亭、北大门、真武观、观音阁、龟山公园等一系列建筑,形成了如今占地30多亩,面积达到3353平方米的规模。“其中穆岭亭、天仙府、福灵祖殿、临水宫等建筑还保留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因穆岭寺建筑古朴,周边自然风光独特,1989年还被北京电影制片公司选为电影《阴阳界》的外景地呢!”陈立清自豪地说道。

  古道悠悠 见证穆岭之辉煌

  建于宋绍兴三年(1134年)的“捨银碑”是穆岭寺最重要的佛教痕迹之一,它就位于著名的“穆岭古道”之上。“穆岭古道”,也称“梅花古道”,是宋代以后一条由闽南到省城福州的重要驿道。说起“穆岭古道”,就不能不先说“福莆古驿道”。

  在福州民间,流传着一首用福州话编写的《里京路引》,其中传唱最广的是“琯口大义搁蜀瞑,青圃兰圃慢慢走。乌龙过江三角埕,城门黄山乡下路,后坂直拔白湖亭。下屿红墙十锦庙,梅坞过岭仓前桥……建瓯五日到浦城,浦城出去入江西,换乘舟车再前行”等六十六句,唱的是古代福州里(进)京的交通线路,起自今天的福清琯口,经闽侯的大义、青圃、兰圃,过乌龙江,穿过福州城,经闽北出省,自江西抵达京城。其中琯口、大义、青圃、兰圃、乌龙江、三角埕、城门这一段走的就是“福莆古驿道”,而“穆岭古道”就是古驿道的青圃、兰圃段。

  光阴荏苒,曾经的穆岭古道早已荒弃,只剩一段长180多米,高86级的石阶,石阶的起点始于“捨银碑”,终点是一座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贞寿之门”牌坊,牌坊两侧的边楼上都有题字,一为“闽县五品衔,敕赠武略骑尉林本煖妻黄氏寿一百有二岁”,一为“恩奖建坊,赏给綵缎”,可以看出,该牌坊是朝廷为当地一位一百零二岁的黄姓节妇人所建。从“捨银碑”走向“贞寿之门”, 时间跨度762年,历史在这条道路上徜徉了近八百载,见证了穆岭古道曾经的辉煌。

  在古道上,走过多少莘莘学子、八闽人杰,他们或赴京科考,怀揣着“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夙愿,如蔡襄、朱熹等,或秉持着救亡图存的信念,为国家和民族奉献了此生,如林白水、林祥谦等;也有贩夫走卒、行商游客,他们为为追求,为名利,为生计,晓行夜宿,奔波劳碌。“物换星移,往事悠悠,如今他们都成为了这条古道上,难以磨灭的历史痕迹,成为了古道辉煌的参与者!”陈立清感慨地说。

  (闽侯乡音 记者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