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福建新闻 >> 正文

在厦高校接连迎“高官院长” 专业对口经验丰富

http://www.mhnews.com.cn  2014-05-28 14:47:02   来源:海峡导报    【字号

  李肇星华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名誉院长

  何亚非华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张铭清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丁国炎华侨大学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首任院长

  ●李肇星、何亚非分别出任华大国际关系研究院名誉院长、院长

  ●张铭清、丁国炎此前也分别在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出任院长

  海峡导报报道 华侨大学一口气迎来两位“部长级院长”——华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前日在厦门校区揭牌,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任名誉院长,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何亚非任院长。

  导报记者注意到,对于华侨大学来说,这并非首次迎来如此特殊的院长。早在两年前,厦门人所熟悉的原常务副市长丁国炎,卸任后就到华侨大学任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

  而更早前,国台办原主任助理张铭清出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有了这些明星级官员、学者型官员的“加盟”,厦门高校在“官、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的探索,也可谓迈出了一大步。

  国侨办副主任受聘华侨大学院长

  昨日,华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等在厦门举办了“华侨华人与中国周边公共外交研讨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报告的是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何亚非,一大批公共外交专家、学者参会。

  不同的是,曾任外交部美大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等职,现任国务院侨办副主任的何亚非,此次出席研讨会,是“东道主”。

  因为,就在一天前,华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刚刚揭牌成立,他接受了华侨大学的聘任,出任首任院长。而他在外交部的老领导、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出任名誉院长。

  在研究院成立仪式上,导报记者注意到,何亚非就首次以院长身份做了《全球化新形势下中国的挑战》的讲座,深入浅出地解读让师生印象深刻。

  作为华大校属科研机构,何亚非所带领的研究院,将以周边国家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为研究重点,渐及美国、欧洲与东亚的关系。而华侨大学的有关人士昨日向导报记者表示,名誉院长正常情况下每学期会为学生开讲座,而何亚非院长同时担任博士生导师,不仅会继续在华侨大学开讲,也会带着相关课题培养博士生。

  原常务副市长卸任到华大当院长

  事实上,这并不是华侨大学首次迎来这样的特殊院长。

  两年前,华侨大学组建“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出任首任院长的是厦门市委原常委、原常务副市长丁国炎。

  在正厅岗位上履职15年的丁国炎,从省里到厦门,在北京、上海、香港、福州、泉州、三明等地工作过,获评工程师、高级经济师等职称,在高校任过教,获得省市两项科技成果奖;在港口建设、国企改革、国资管理、企业管理、城市建设、项目策划和应对金融危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与此同时,在任上,丁国炎就有不少著作,如《探索者的思考》、《城市经营——实践与思考》和《城市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建构》;卸任后,亦笔耕不辍。而从拥有丰富城市管理经验的“厅官”,到研究院的院长、带博士生的教授,借华侨大学这个新平台,丁国炎在退休后完成了一次人生的“漂亮转型”。

  对于自己卸任后的新角色,在以院长身份接受采访时,丁国炎直言,写书、讲课、从事咨询和科技服务是退休官员转型的一条新路,许多国家领导、省部级领导为我们做出榜样,“只要这种转型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又能让自己保持身心健康,何乐而不为?”

  而导报记者注意到,即使到华侨大学履新,丁院长所带领的研究院,首先也将课题立足在厦门,并服务“闽南金三角”,如《厦门市城市人口规模控制与产业选择》、《厦漳泉原水联网输送工程前期研究》。

  国台办原发言人“空降”到厦大当院长

  早于华侨大学,厦门大学早就迎来这样的特殊院长。

  早在2007年,国台办原主任助理、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时任海协会副会长的张铭清,就正式受聘厦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自己学新闻出身,有十几年记者生涯、十几年国台办的工作经历,并在工作中广泛结识了两岸新闻界的朋友,上任时就寄望“把这一切转化为厦大新闻传播学院办出特色的资源”的张院长,近年来引领厦大新闻传播学院以更开放的姿态进行两岸教育和新闻交流,这些都让人印象深刻。

  一位厦大学生向导报记者描述,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张院长的讲座,“他当过新闻发言人,口才自然不必多讲。但更重要的是,张院长的讲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以帮助我们很直观地了解两岸关系,以及一些少有所闻的历史事件。”

  这位学生透露,尽管张院长已到厦大七年了,但在校内,有学生遇见他时,至今还会表现得很激动,像“追星”一样,“他的个人魅力可见一斑”。

  导报记者获悉,目前,厦大的师生不时在校园里可以见到张铭清院长,而他也把更多的精力留给厦大,日常也会出席厦门大学的大小活动。而在校期间,虽然他只带博士生,但仍经常给学生们“开课”。

  同时,张铭清院长也将自己的两岸资源在厦门大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上月,星云大师在厦门大学的演讲座无虚席,而很多人不知道,这正是得益于张铭清院长的邀请。

  记者解读

  特殊院长的“公约数”

  从张铭清,到何亚非,近年来,厦门高校接连迎来“高官”院长。

  这是厦门高校的明智之举,也给这些学者型干部新的平台和挥洒的空间。而导报记者梳理下来,这些“特殊院长”,也有不少共性。

  均为学者型官员

  到高校当院长,得有一副好口才,最好是学者型官员。

  从口才上来说,曾任外长、副外长,在外交领域交锋中经历“枪林弹雨”的李肇星和何亚非,深得外交辞令,口才不必多说。同样,张铭清院长当过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不仅口才过人,说话拿捏的尺度亦是精准。

  与此同时,他们在所在的领域,不仅有丰富的阅历,且有深入的研究。如,具有高级经济师身份的丁国炎院长,不仅著作颇丰,在论述一个观点时,就常以权威的数据来分析解读,论证的精神不可谓不严谨。

  科研+带博士生

  除了李肇星担任名誉院长外,导报记者注意到,其它三位“高官院长”,在担任院长的同时,获聘博士生导师。

  而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给导报记者提供的相关信息显示,这些院长,都带有相关的科研课题,上课以给学生开讲座为主,也会负责培养一部分的博士生。

  专业对口,经验丰富

  学新闻、干新闻的张铭清,到厦门大学担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从专业上来说,再对口不过。

  同时,在外交部长期任职的李肇星、何亚非,加入华侨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课题对他们来说,不仅熟悉,更是专业、权威。

  “官、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在丁国炎赴华侨大学履新时,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曾这样寄语:“研究院对接得好,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是一种很好的官、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是多方共赢的事,让我们看到正能量。”其实,这也是这些特殊院长加盟的一大共性。

  可以说,中国教育最大的缺陷是师资来源单一,让这些有实际经验的领导干部、实践工作者进入高校,能为高校带来理论知识之外的补充。这也是进一步打通高校、政府、社会三界的壁垒,有利于为科研深入和人才培养创造更好条件。

  (海峡导报记者 易福进 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