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福州新闻 >> 正文

闽侯赤脚医生坚守深山44年 出诊收入低亦医亦农

http://www.mhnews.com.cn  2014-06-23 11:18:24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福州新闻网

  潘医生出门总要背上他的“赤脚医生”的箱子。

福州新闻网

  他的“赤脚医生”诊所经常有人来“光顾”。

  福州新闻网6月23日讯 戴着一顶破旧的斗笠、扛着一把锄头、背着一个药箱、裤脚上满是姜黄色的泥巴,20日,闽侯县大湖乡仙山村卫生所的医生潘福惠刚干完农活,就赶往83岁的吴冬妹家中,给她看病。这就是当年人们熟悉的赤脚医生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潘福惠已经过了44年。

  再过几天就到6月26日了,对于像潘福惠这样的全国第一批赤脚医生来说,这是个重要的日子。1965年,毛泽东作出的“六二六”指示,让他们和“医”结缘,一直扎根在深山的农村,服务村民。随着时代发展,赤脚医生已逐渐被人遗忘,许多从业者也渐渐改行了,潘福惠是如今为数不多还坚守岗位的赤脚医生之一。

  1970年成为

  首批赤脚医生

  潘福惠今年65岁,小时候生病要去隔壁洋山村卫生院就诊,6公里的崎岖山路要走一个多小时。1969年,20岁的潘福惠正在读初三,被仙山村送到洋山村卫生院学医,和他一起去的还有一个同龄人。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最终坚持下来的只有潘福惠。在洋山村卫生院李师傅的指导下,潘福惠学会了中医和西医。

  1970年,在李师傅的带领下,潘福惠回到仙山村,成为全国首批赤脚医生,一干就是40多年。“老潘人很好,经常询问我们的身体状况。”村民们告诉记者。

  出诊收入低

  他亦医亦农

  仙山村是福州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如今年轻人都去外地打工了,村里只剩老人、妇女和孩子。只要是乡亲打来电话,不管多远,也不管是什么病,潘福惠都会背起药箱上门服务。

  2002年的一个夜晚,村民潘福宜腹痛难忍,潘福惠晚上10时许冒雨出诊。经诊断,潘福宜是胃出血。潘福惠赶紧打针止血,可潘福宜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半夜,潘福惠和几名村民一起把潘福宜抬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医院。医生说要住院治疗,潘福惠帮潘福宜垫了1000多元的住院费。县医院的医生说,幸亏潘福惠及时对潘福宜进行了处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在村里当赤脚医生收入极低,潘福惠1970年在仙山村卫生所工作时,一年只能挣500工分(相当于40元),无法养活一家人。潘福惠除了给村民看病,还要到生产队干活,多挣点工分补贴生活。即使在现在,潘福惠每次出诊也只收3元~4元的诊费,一个月只能挣几百元,他的主要收入来自种田和养鸡养鸭。就算如此,潘福惠也从未想过放弃。

  无人接班

  让他烦恼

  如今最让潘福惠烦恼的,还是找不到一个可以接班的人。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了,由于村卫生所没有养老保障,外地学医的人也不愿意来。

  当初儿子高考时,潘福惠坚持让儿子报考医学院校,希望儿子大学毕业后能回到村里为大家看病。可是潘福惠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儿子大学毕业后直接留在福州的社区医院工作,不愿意回到村卫生所接班。无奈,潘福惠只好继续给村民看病。

  前两年儿子想接潘福惠去城里生活,福州市区一家医疗机构也想高薪聘请他,都被他拒绝了。潘福惠心里一直放不下村里的乡亲,他说:“如果我不干了,那村子里的人就没地方看病了。”

  □相关链接

  为了解决全国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作出指示:“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从此,全国出现了一批农村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来自医学世家;二是高中毕业、略懂医术医理的人;三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福州晚报记者 何珍/文 陈建国/摄 实习生 汪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