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国际博物馆日,带你打开首邑“文化之窗”

http://www.mhnews.com.cn  2022-05-19 18:06:10   来源: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字号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想要了解一座城,必须要知道这座城的历史。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桥梁,5月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一起走进闽侯县博物馆,领略文物的魅力,感受八闽首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被誉为福建母亲河的闽江从这里蜿蜒而过,静静流淌,润物无声,孕育出璀璨夺目的闽都文化。数千年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文明从未断流,奋斗生生不息。这里是八闽首邑——闽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这片热土上正在书写她的华美篇章。

秉承千年文脉,赓续薪火相传。作为地方性综合博物馆的闽侯县博物馆,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福州古厝〉序》重要精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全力传承传统文化、保留历史记忆、增强文化自信,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科技赋能 让历史文物“活”起来

互动地彩屏、裸眼3D、全息投影、VR体验区、5K沉浸室、虚拟讲解员……走进闽侯县博物馆,一处处高科技应用让人目不暇接,为市民提供了解闽侯历史文化的全新体验。用先进的科技展示历史文化,是闽侯县博物馆的最大特色。

在闽侯县博物馆一楼展厅,一块20多平方米的互动地彩屏吸引了众多观众眼球。“这块地彩屏是4K高清屏幕,展示的是闽侯的历史沿革,可供多人互动。”县博物馆馆长周丕铧介绍。随着观众走上屏幕,踩击“先秦”图标,屏幕上随即出现当时的历史文化介绍。

在主展厅各处,还使用了许多大型投影设备,用动态的形式让历史“活”了起来。“我经常带孩子来参观,这里有很多科技体验设施,互动感很强,而且寓教于乐,不但提高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还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前来参观的王女士说。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周丕铧表示,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展示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可以摆脱博物馆给人们的呆板印象,让历史文物“活”起来,增强文物与参观者之间的互动性,进而提高参观者探求历史的热情。

志愿服务 让保护文物的人多起来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闽侯县文物“家底”丰厚——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8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文物点395处。

如何让这些文物更好地留存,继续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熠熠生辉?周丕铧告诉记者,目前全县文物保护意识空前提高,从去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周定为“闽侯县文化遗产保护周”,集中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巡查。  “为了确保这些文物的安全,我们还实行文物“守护人”制度,落实县、乡、村、点四级责任人,聘任206名文物保护专员,做到每一处文物都有人照看。”周丕铧介绍,此外,闽侯县还成立了专家顾问团,发展文物保护志愿者近200人,文物保护社会力量不断增强。

在加大文物保护力量的同时,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还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为文物修缮、文物审查等工作提供信息支撑。“目前,闽侯全县不可移动文物现状核查初步成果已纳入福州古厝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可通过网页端、APP应用实时查看。”周丕铧说。

社会“认养” 让文物走入“百姓家”

在白沙镇林柄村,称作清代木构民居建筑中“活化石”的李宅正焕发出新生机。

李宅始建于清朝晚期,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式民居。从上世纪90年代起,老宅里的住户就相继搬离,昔日繁华的老宅日渐衰败。2019年,在闽侯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以社会“认养”的方式进行保护,未来将打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学展示推广基地。

据了解,近年来,为了更好推进文物活化利用,闽侯县探索推出一批文物供社会“认养”保护,目前已收集整理了有意向推出“认养”的30处文物基本信息,重点推出林柄李宅、三英洪正碧厝、程由灿厝、五福程氏厝等4处文物古建筑活化利用试点。根据计划,林柄李宅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学展示推广基地,三英洪正碧厝将打造成闽剧艺术的展演、培训基地,程由灿厝将建成家风家训馆,五福程氏厝将打造成社区文化服务中心。

“社会‘认养’,一方面是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借助更多社会资源来保护文物,另一方面也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了解建筑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周丕铧说。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李煜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