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闽都风韵 感受历史沧桑
http://www.mhnews.com.cn 2018-08-17 16:00:53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台湾同胞探访昙石山遗址,了解闽台渊源。林若野 摄
推开“福“字大门。林若野 摄
了解福州传统婚庆文化。林若野 摄
两岸选手以球会友。林若野 摄
“留个影吧。” 陈燕 摄
用手机留住乡愁。李煜晗 摄
“多拍点带回去。” 陈燕 摄
郑端:我的家族是“两岸一家亲”最好的证明
8月9日,一场我县和台湾台东县之间的乒乓球友谊赛在县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举行。而在前来参赛的台东县兵乓球爱好者中,有位特殊的成员——台东县福州同乡会总干事郑端,他不仅是这次友谊赛的发起者,还曾经在我县出生、成长,甚至还工作过多年。
郑端告诉记者,他的祖父是明末清初,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漳州移民后裔,祖母是台湾卑南族人。“我的父亲在1949年由台湾赴陆参加解放军,复员后在闽侯娶妻生子,为这片土地贡献了自己的青春。”提及父祖辈的往事,郑端尤为感慨。他说,自己曾在县总工会工作过五年,直到1997年随父母到台湾生活。“可以说,我的家族就是‘两岸同根同源、两岸一家亲’最好的体现。”郑端如是说。
在台湾,郑端主要致力于推进两岸民间的文化、经济等交流工作,多年来看着大陆一步步崛起,在各个领域成为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力量,他深感自豪。“四年后再次造访闽侯,变化真的很大,城市更美了,基础设施、人民素质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台湾有句话说‘走亲’,‘走亲’要‘走’才会‘亲’。希望我们两岸同胞们,可以借着海青会和乒乓球友谊赛这样的舞台,共话乡情、友情,让两岸人民亲如一家,不分彼此。”郑端说。
孙鼎铉:竞技交流 拉近两岸青年的心
在以往的两岸高校交流活动中,学术层面的交流占据大多数,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年轻人喜爱的电子竞技项目也成为了交流的主题。作为台湾大同大学电子竞技社社长的孙鼎铉,此次参与海青节主要目的便是促进两岸的电竞文化交流,通过了解大陆电竞行业的发展和选手的实力,体验两岸不同的电竞文化。“海青节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可以与大陆朋友交流,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伙伴,通过电竞来联络感情,拉近两岸青年的心。”孙鼎铉笑着说。
此外,在网络时代出生的孙鼎铉,大陆在“互联网+”驱动下的移动支付技术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台湾使用移动支付的机会比较少,但来到福州,外卖、共享单车、打车都能用手机解决,我觉得非常便捷。”孙鼎铉说道。
采访中孙鼎铉告诉记者,这次是自己第一次来到福州,虽然待的时间并不长,但已深深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积淀和风土人情,“经过几天的游览感受到福州的文化积淀是非常深厚的,两岸应该加强互动,让台湾更了解福州的历史文化遗产。”
林俞伶:带着阿公的心愿回祖籍
来自台湾实践大学的林俞伶祖籍福州。第一次回到家乡,让她很兴奋。“在三坊七巷和科技馆,我已经体会到福州文化底蕴的深厚,感受到福州发展的速度。来到福建省昙石山博物馆和闽侯闽都民俗园更是对福州的古文明和民俗所感动。”她说。
林俞伶的祖父是福州人,年轻时到台湾定居,她的父母也都在台湾长大。在她很小的时候,祖父就经常提起福州,常常说,“是该回去看看了”。但是却不曾跟她说过福州的故事。直到祖父过世了都没能回到家乡福州走一走、看一看。对于福州的印象她都是从媒体上获知的。“父亲也只是在爷爷的描述中了解了一些家乡的概况。这次来参加这个活动,家长也很支持。”她说,在这次活动中,她最大的收获就是零距离和大陆学生交流,希望两岸学生多加强交流,融合彼此感情。
每到一处参观,林俞伶都拍摄了不少照片,带回去给父母看看家乡如今发展这么好,也希望将来能有机会与父母一同到福州“寻根”,寻找阿公出生地,成长地。
闽侯新闻网讯 8月9日至12日,参加第六届海峡青年节的嘉宾及中青年代表分批来到我县,参观我县著名景点——闽都民俗园、昙石山博物馆,参加各类友谊比赛,共赴“回家”过“节”之约,感受我县深厚的人文底蕴。
闽都民俗园位于县城新区,全园占地180亩左右,是一处反映以闽侯地区为主的福州明、清时期的民俗特征和本土文化的景区。闽侯有着悠久醇厚的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乡间村坊耕读传家蔚然成风,园中按照闽侯古代民居四合院的规制建设,以闽越农耕文化为主线,通过各类建筑、园林布局、雕塑、实物展示等方式,让人们了解和体验福州特有的民俗风情。
在这座再现了近代福州深厚底蕴的园区内,参访团听取了讲解员的介绍,对福州传统的厅堂、婚庆和寿庆文化等有了深入了解。“这些文化习俗在台湾也是一样,证明了两岸同根同源,是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大家饶有兴致地听着,不时发出感叹。
昙石山文化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原始社会晚期文化遗存之一,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以昙石山遗址命名的昙石山文化,分布于闽江下游,直达沿海地区,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时期闽台两岸海洋文化的源头。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地理环境接近,自然环境相似,两地密切的人文联系也源远流长。在昙石山文化时期,海峡两岸的先民冲破惊涛骇浪的险阻,往来交流,形成了类似的生产形态和生活习俗,而台湾新石器时代的大坌坑文化遗址,距今在5000-6500年间,其石器为打制与磨制,陶器以粗绳纹为特征(故也称绳纹文化),与昙石山下层文化相一致。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成为后来生活于太平洋群岛的南岛语系民族的重要来源之一。“昙石山文化保留了遗址原样,隔着透明玻璃近距离观看,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台湾青年范姜莹如是说。她和同来的伙伴一边参观着馆内文物,听取昙石山文化的介绍,实地感受了这古老文化的厚重和悠远。
在我国乒乓球是国球,普及程度颇广,可以算得上是老少皆宜。参访期间,来自台湾台东县桌球委员会的成员们还与闽侯的乒乓球爱好者举办了友谊赛,切磋球技。记者在现场看到,比赛现场两岸参赛者们进攻迅猛、冲劲十足,乒乓球台两端展开你来我往、你推我挡的激烈对碰,一组组队员挥舞着拍子“杀”得是满头大汗,活动场面热闹非凡,只见银球穿梭,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弧线,小小银球,飞来飞去,传递着友谊,传递着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大陆的乒乓球实力处于世界顶尖水平,民间爱好乒乓球的氛围也十分浓厚,我们台东县也对乒乓球十分热衷,我们今后还会组织成员来大陆交流球技,以此加深两岸的民间交流,推动两岸融合!”台东县桌球委员会主任委员李金叶笑言道。
记者了解到,作为两岸青年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历经5年沉淀,海峡青年节已累计吸引近2万名两岸青年参加,其中有近7000人次的台湾青年、百所台湾院校、百个台湾高校社团和百个台湾青年团体参与其中。自举办海青节以来,我县积极拓展延伸活动组织,不断对接相关协会、民间组合织打造系列活动品牌,在乒乓球、电竞等多个领域开展两岸青年的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闽侯乡音记者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