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闽侯元宵风俗漫谈

http://www.mhnews.com.cn  2018-03-02 10:40:07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旧时就有扎花灯、舞龙、舞狮、踩高脚、放焰火等活动。宋时,蔡襄当福州知府,元宵节每户摊派七盏灯。一位名叫陈烈学者索性糊了一个一丈多长的大灯,上面用大字写了一首《题灯》诗,上书:“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蔡襄看了大字灯,当即“还舆罢灯”。明进士邓原岳《闽中元夕曲》云:“今宵雨霁动新凉,短拍长歌夜未央。学得昆山齐按节,还珠门外月如霜。邀来女伴转三桥,歌舞丛中落翠翘。归去春闺愁不寐,更无肠断似今宵。街头宝炬夜初开,一曲新词怨落梅。怪底隹人好妆束,闽王庙里看灯来。绣幕珠帘曲宴开,梅花影里玉山颓。也知春色浓如酒,可忍灯前不醉回。”清·乾隆《福州府志》载:“上元,张灯,自十一日起,至晦日止。十三、十四、十五三夜尤盛。”

  传统上妇女平时不应该夜晚外出,正月十五则可例外。清·乾隆《福州府志》载:“富贵之家,曲房燕寝,无不张设,殆以千计。市上每家门首,悬灯二架,十家则一彩棚。其灯上自彩珠,下至纸画鱼龙果树,无所不有。游人士女,车马喧阗至二十外。薄暮,市上儿童即连臂相呼,谓求饶灯。大家妇女,肩舆从数桥上经过,谓之转三桥,贫者步行而已。”她们这一天晚上可外出观赏花灯,也到村里临水娘娘庙里烧香谢神,祈求在新一年中继续得到福佑。已婚而未产的新媳妇更是要利用这个机会前往娘奶庙中“请鞋”或者“请花”,带回家中焚香上供,希望这一番虔诚能得到回报,生个大胖小子。

  在正月十五日之前,闽侯县各村的境庙里就开始“迎神”的活动。各村的迎神队伍在所属的主要街道上来回巡游,以求境内平安,免除疾病,这样的日子里喝酒不要钱,从早到晚一片暄嚣。尚干七里一带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敬奉临水夫人“顺天圣母”华诞活动,祈求庇护儿童健康成长。青口镇沪屿村传统上元宵期间有喜家分喜果习俗,前一年生男娶妇的家庭,到新年正月初九日起,至十五日止,在这一星期内,不拘那一天,喜家要请来几位妯娌帮忙,做许多龟桃喜果,送亲邻戚友,许多人为顾体面,由于所花费用较多,苦在心头,于解放前族人商议废止。青口镇沪屿村传统上这一天还会开展分烛活动,福首预先按照每户人丁,发放烛筹,到十五日傍晚,各户携带儿童,提着各种奇巧花灯,集队游行,到达指定地点,冯筹分烛,一时沿村灯火。全县许多村还会开展排祠堂活动,按照各房支派次序,排定日期,入祠排烛,备办祭品,加演戏剧祀先,极其热闹。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迎神活动也越来越现代化,神像装载在汽车上,打扮得珠光宝气,各式电灯环绕周边,后面跟着发电机,巡游队伍也越来越大,有老人也有小朋友,各种民间打鼓队,舞龙、舞狮、踩高脚,鞭炮声不绝于耳。

  传统上,闽侯有的村正月十五这一天还会开展一些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一、南屿镇双峰村迎神

  每年元宵节南屿镇双峰村老人会都会组织开展迎神活动,迎神活动在执事的指挥下祭神,注福寺的“大王神像”抬出去巡游,参加巡游的都是本地居民。前面有人敲大锣,打扮像保长的人手执纸扇开道。接着是两人拿着大高照,上书“田元帅府”,还有很多人高举烫金的“回避”、“肃静”牌子。其他一些人拿着各种兵器扮作卫兵,后面跟着乐队,热热闹闹,在村中各户巡游。村民在这一天,会邀请住在邻近村子的亲戚朋友来共襄盛举。所有的村民都对这项活动兴致勃勃,一些企业家会自动赞助一笔经费,老人会也会到各家收取几百元不等经费,使迎神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热闹非常。

  二、仙山村潘氏虎皮巡乡闹元宵

  大湖乡仙山村潘氏后人,每年元宵节期间,都会开展巡乡活动,在外的乡亲只要有时间都会从全国各地赶回来,参加烧香祈愿仪式。这一天,也是孩子们最兴奋的一天。仪式开始前,村民抬出 “镇村之宝”—— 祖先打虎留下的虎皮,送入大王庙,供于案前,每家每户点一对红蜡烛,有喜的家庭如:结婚、添丁,做十等加供一对,庙内灯烛辉煌。祭拜神明必须宰杀两只特别饲养的猪,叫“元宵猪”。由于大家都抢着养“元宵猪”讨吉利,养猪人选有时抽签决定,“元宵猪”都要精心饲养一两年。猪宰杀干净后摆上供台。先祭拜神明金牛尊王,祈求平安吉祥,五谷丰登。祭拜时鼓乐喧天,早年乐器主要是十番,现今还有洋鼓洋号。然后对着仙山燃放炮仗,寓意吓退山里的野兽。每年这个时候大家都会抢着燃放,以示成年和勇敢无畏。巡游时,前面抬着神像,后面跟着虎皮,意为神像骑着老虎巡乡,再后是长长的游行队伍。抬轿和抬虎的人手很有讲究,须是新婚的小伙,以示人丁兴旺。巡游队伍要经过家家户户,每家都会摆香案、燃贡香迎接。巡游结束,神像和虎皮就供在仙山礼堂。通过巡乡迎神祭祖、烧香祈福,以此表达当地村民英勇无畏,并祈祷新年“虎”(福)气满满。

  三、鸿尾村吃饱春

  鸿尾乡鸿尾村在元宵节期间会开展一种叫“吃饱春”的活动,这个活动从什么年代开始已无从考证。“吃饱春”活动有严格的规矩,从辈份最大的人开始先吃,按辈份次序分批吃,同时,指定下一辈份的人为长者恭恭敬敬地敬酒,如此由大到小一辈辈类推吃到最小一辈。通过这一活动来倡导文明,宣传尊老敬老的孝道精神,促进家族兴旺、发达。族人特别看重这一活动,为确保这一家风的流传,历年来都划出一固定的田亩为资产,由族人轮流耕种,作为这一活动的经济开支。此俗今已不再继续。

  四、青口扈屿排公

  排公活动,是青口镇玉山叶氏特有的庆典活动。正月十五夜玉山宗祠排公,这习俗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开始流行。时值天下太平,海内富庶,族中含饴弄孙的老人,值此元宵佳节,心情愉快,弄些佳肴美酒,邀集同是抱孙老友,齐聚宗祠,一边听戏,一边饮酒取乐,共享幸福晚年。后老人轮流当值,经年累月,渐行渐盛,便有新添孙的老人,要求加入,自告奋勇,独付是年当值费用。随后由新公宴请旧公,新陈代谢,形成一种常例。族中新公如是大户人家,酒席丰盛。解放后排公活动暂停,文革后恢复,也改革了新公请旧公的习惯,由新公当值主持排公宴,新公主动捐款,量力而行。为了讨吉利,排公宴上忌言甚多,比如开席了,切不可提前退席,也不能说“我先走了,你们慢慢吃”,菜肴用过,盘碗要送走,不能说“退盘,退出去”,要说“升起来”,即使酒沾身上,也要说“好、发”,不要说“擦干净”。酒席结束,大家眉目示意,齐声说“各位宗亲,来年再来同饮排公宴”,然后起立,抱抱拳,互道珍重,提着“酒包”,礼让有序,缓缓从宗祠大门步出。

  解放前,排公宴因受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影响,规定只有添了男孙的爷爷,才有资格“做公”、进宗祠,参加排公宴。生孙女的,则被排斥在外。现今排公宴与时俱进,改变过去生女孙不入祠偏见与陋习。只要添了孙,不管是男孙、还是女孙,都可进宗祠,参加排公宴。赴宴中有的做大公的,出现父子同宴的喜庆場面。排公筹委会还给当大公的老人,胸前佩戴大红绸花,增添大公风釆。

  五、南屿尧沙驮猪

  每年正月十七日,闽侯县南屿尧沙大王宫布置一新。大王塑像前排列供桌,宫门口高挂一尾纸糊的大红鲤鱼,像征“鲤鱼跃龙门”。宫前两边排放着大土炮。各房献一头宰好的皮白、肉厚、腿壮、掏空腹腔内脏的大肥猪三十二头,抬到宫里按三十二字顺序排在桌上祭祀大王。祭毕,族长或乡绅一声令下,随后炮响三次,第一次炮响,身强体壮、虎气生威的各房五位驮猪者站在桌前放猪的位置,一人驮猪头,两人驮前腿,两人驮后腿,各司其位;第二次炮响,驮猪者身离猪桌,驮起肥猪待令出宫;第三次炮响,驮猪者边跑边去分本宫门的大红鲤鱼碎片。这时欢声雷动,大土炮阵响,村人欢天喜地,而后驮猪者冲出宫门,各自回房而去了。宫前的路边,田地里挤满了族众和外乡戚友,场面十分壮观。然后各房分享神余,或分肉到家或摆宴聚饮,其乐融融。当天下午,大王爷出宫游街,各房接宴,宫内演戏。

  尧沙唐氏“驮猪”是早年名扬闽郡的独特民俗节,流传了四百余载,一九五O年终止。

  六、尚干排暝

  淘江林氏远祖可上溯到殷商的少师比干,入闽始祖林穆,河南固始县人,唐朝末年跟随王审知入闽,“功绩居多,故位居左朝奉大夫”,后“瞻顾枕峰一脉一回龙风水宝地”,遂卜居枕峰,之后又迁永庆里(今尚干),繁衍生息,世代簪缨。淘江林氏族亲从正月十一日至二十九日,该地10多个村子里的尚干林氏后人,每年正月会接连13天,祭拜先祖,举办义姑民俗文化节、排暝等活动。义姑名叫林五娘,生于南宋,父亲林津龙宋代进士,担任户部尚书干办官。义姑19岁时,家中以哥哥林维本为首的男丁9人覆舟而亡,仅存四人,老祖母、9岁侄女、身怀六甲的嫂子和自己。嫂子诞下遗腹子林元士后也去世了。此后义姑终身不嫁,上侍祖母,下抚孤侄。妆台封锁,励志治家。10年后,祖母辞世,义姑治丧。而后,侄女出嫁,她将嫂子遗下奁物全部赠与。直到元士成年完婚,义姑方才夙愿以偿,此后自己吃斋念佛至终老。林五娘不惜牺牲青春年华,含辛茹苦三十春秋,抚育孤侄成才成家,从而延续淘江林氏一脉,使林氏家族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闽中旺族。有“湄洲出妈祖,淘江有义姑!”之称。林氏后人为纪念义姑,每年都开展排暝活动。这一习俗,据说至少已经延续200多年了。是时,街道两旁鞭炮声此起彼伏、夜空烟花绚烂。祠堂里的人排队烧香、请烛,祠堂舞台上戏班唱戏,让你感受到一股浓烈的祥和气息。

  排暝仪式较多,林氏后人带着红蜡烛来祠堂烧香,在祠堂义姑神像前点红蜡烛,火点燃后,一直到回到家里再用蜡烛接上火之前,都不能让它熄灭。习俗认为火没熄,才表示祖先会护佑你,这一年你会吉祥如意。除了“请烛”要护火,另外点燃蜡烛后,什么时候从祠堂起身回家,大家也会挑选一个吉时。每晚在祠堂里唱戏的戏班,都会唱一出《花开富贵》。只要看到台上的演员拿着扇子开出了12朵花,大家就会立即起身,护着自己点燃的蜡烛,结伴回家了。“排暝”的这天,家家户户都煮锅边糊。相传,五娘勤俭持家,不敢奢侈浪费,经常将米磨成浆,到菜园中割一些芹菜、蒜头,淘江河中摸一些蚬子,不用花钱,就可做出美味可口的鼎边糊,又节俭,又营养。为表达对五娘敬意,“排暝”敬祖活动都要做鼎边糊供奉。

  还有海蛎饼,那天上午你去串门,不管谁家里的灶台,都有冒着腾腾热气的海蛎饼。过去大家还会把锅边糊、海蛎饼拿到祠堂里祭祖,送给亲朋好友分享。

  在尚干本乡及周围各村,每年参与活动的林氏后人,多达几万。而每年正月十二“义姑”祭日这天,尚干的林氏后人一起举办祭奠活动,已迁居到连江、福清、平潭、长乐、福鼎等外地的林氏后人也会赶回尚干参加活动。

  据尚干一些老人介绍,农历正月廿一这一天,抱帝爷春游非常热闹,所抱的帝爷为五帝之一的张爷,相传帝爷春游时,如果谁能在帝爷身上摸一下,这个人今年准会发大财,但帝爷的身也不是随便能摸到的,因为帝爷身边有许多汉子,手拿火把,时刻守卫,谁要是靠近帝爷,汉子就拿火把打人,在巡游的路上,还是有许多人为了发财,甘冒被火把敲打的危险,挺身上前摸一把帝爷,引得观众开怀大笑。

  七、泸屿看新娘

  据叶小捷编写的《泸屿乡土志》载:“每到元宵时节,上年新娶妇的家里,要把新娘子打扮入时,准备茶点瓜子等物,接待客人前来看新娘,是夕少年成群逐队,入房嘲笑,评头品足,十分作剧。即是素不相识的客人,亦可到门打扰,所以主人雇用女伴接待,送上茶烟瓜子敬客。此去彼来,络绎不绝,逗引春光,足为元夜生色,昔人有元夜即事一绝云:‘村外风摇沽酒帘,月中人数买花钱;少年心绪如飞絮,愿逐遗香拾翠钿。’即咏其事。”此俗于解放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八、廷坪逗姑爷

  每年正月,廷坪乡廷坪村、曹地村、盘岭村、石井村等有个逗姑爷风俗,邀请姑爷到丈人家会亲,一为亲人汇聚结识,二为试探姑爷胸中文墨,聪明才智,这场山区称做春酒的聚会举办的趣味十足,妙趣横生。

  逗姑爷主要争对上一年结婚的姑爷,当岳父岳母的逢人就夸自己的姑爷好,姑爷特别可爱,又聪明又能干菜,知书达礼,女儿嫁了个好姑爷。新娘家的族人、男女老少,都会按习俗设难题考查姑爷的智力和应变能力,这个过程称为逗姑爷。

  逗姑爷要用红帖去请姑爷,约定时间携新娘回娘家。

  第一关设在入村口的路上,摆放三张八仙桌,桌上摆放新娘家祖先的牌位,桌前铺红地毯,由村中或族人中有名望的人主持,为主考察姑爷礼节。姑爷入村见到新娘家祖先的牌位要跪拜,跪拜的姿势是否规范,礼节是否完美无缺由主持人作点评,如果姑爷动作粗鲁,就会引来旁观者的嘲笑。

  第二关,有的会排棋局让姑爷破解,红方对着姑爷。姑爷到此,会把棋盘转过来,把黑方对着自己,表示谦让。如果姑爷不会下棋,就出个象,代表自己是种田人,不精此道。有的姑爷是高手,就会认认真真的比个输赢。也有的会摆个残局,姑爷一出手就知道是否行家。

  第三关,入桌吃饭,族人会上一道菜,这道菜有的是芋蛋,“芋”与“迂”方言谐音,有迂腐的意思;有的上魔芋,魔芋磨成浆,做成豆腐形状,魔芋的意思是难看,不漂亮;这些都不能吃,吃了也就闹了笑话,姑爷要用合适的语言来推辞。

  第四关,族人事先把姑爷用的筷子折断,再用胶粘上,外表看不出,一挟就断,说明姑爷太粗。

  第五关,桌上族人会出一些对子,让姑爷对下联,对子一般不会出太难,多为人家斋启蒙教材的内容,对不上的要罚酒。

  第六关,桌上族人会给姑爷一种特殊的酒杯,这个酒杯叫“螺杯蟹盏”,杯是双层的,内装机关,嘴巴一碰杯,触动机关,杯中就会伸出两个蟹爪,往旁边张开,把人的嘴巴撑开,使人非常难受。姑爷喝酒时要非常小心,必须按住机关才能喝酒。

  第七关,族人在酒菜结束时,会上一碗特殊的菜,叫木鱼,顾名思义,就是用木头做的鱼,外表勾芡淀粉汁,这碗菜一出,就是告诉客人菜出齐了,大家可以走了。木鱼是不能吃的,姑爷如果去吃,就会闹出笑话。

  逗姑爷最多的是出对吟诗,当新姑爷跨进丈母娘家第一脚,考题、对子随即蕴涵其中,如果新姑爷才思敏捷,随口而答,就算过关,如果在酒桌上对不上对子,不但罚酒,还要在小舅子们面前丢面子,随着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此俗也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

  (林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