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如歌岁月的一抹回望

http://www.mhnews.com.cn  2017-03-20 15:25:51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记者在和黄月珠老人交流。 林世彬 摄

  “知青”作为一段特殊时期的“名词”,已随着那“激昂”年代的逐渐远去,被封存在时空的一角。然而,有过知青经历的人们,却永远不会忘记那段饱含辛酸的日子,那段上山下乡的岁月记忆,在午夜梦回之际,在含饴弄孙之时……

  在闽侯县的孔元村,就有一座当年知青们曾经劳动和生活过的建筑——福州市知青“五四”农场办公楼。在上世纪60至80年代,来自市内各地的几千名知识青年,告别喧嚣的都市,来到这处静谧的小乡村,在这里开垦、种地、办厂。他们的到来,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成了当地一片抹不去的鲜明印记。

  如今,农场办公楼所在的孔元村,成了很多市民周末踏青、赏花流连的好去处;知青们劳动、居住过的井下村,也打造起了“知青”文化的旅游品牌,吸引着不少喜爱知青文化的人们前来游览。近日,记者走访了白沙、洋里等乡镇,拜访了几位曾经在五四农场工作过的老人,从他们的记忆中追寻那段“火热”的知青岁月。

  孔元:鲜为人知的“知青”办公楼

  “这里就是曾经福州‘知青’五四农场的办公楼。”指着面前这栋隐藏在大片的芦草丛中的办公楼,孔元村支部书记危水平说道。如果不是见他言之凿凿,记者很难想象面前这栋几近荒废的办公楼就是昔日指挥五个工区、曾汇集了几千名知青的农场“总部”。

  这栋办公楼是典型的俄式风格建筑,屋顶处立着一支老式的“避雷针”,大门两侧各有一根直径约为60厘米的水泥圆柱,楼外的围墙上爬满了草,标语栏也被绿茵遮蔽,看得不是很清楚了,只有两侧圆柱上还依稀可以分辨出“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这两句标语!旁边一排宿舍房屋,就是当年部分知青的住宿地,站在远处回望整座建筑,仿佛还可以感受到其昔年庄严宏伟的模样。

  今年80岁的村民吕礼宜告诉记者,农场办公楼初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最初是属于“省革命委员会五七干部学校”所有,后来随着该校解散,这栋办公楼以及一部分农田、茶山全部被划归新成立的福州“知青”五四农场。“因为这栋楼面积大,房间多,就被农场定为办公楼,可以说它凝结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记忆,见证了农场的繁荣和衰败!”老吕感慨地说道。

  其实,孔元村原先有意请专业的团体,依照原貌恢复“知青办公楼”,把此处设置成一个以知青文化为主题的怀旧景点,然而却由于资金的原因陷于停滞,对此,危水平颇为遗憾。“去年的多场台风,摧残了本已老旧的‘知青办公楼’,未来,我们希望可以争取资金,和有实力的技术团队来修复这座建筑,通过它留住大家心中那个波澜壮阔的“知青”时代。”危水平如是言道。

  井下:红红火火的知青文化

  “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 初到井下村口,你就可以看到这句当年在“知青年代” 喊红大江南北的口号,和孔元村相比,曾是知青点之一的井下村,知青文化显得更为“浓郁”,开展得红红火火!

  漫步于环村巷道,白色的外墙上到处都是毛主席语录,如:“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安家落户新农村,改造山河抒豪情”;“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等……每一句豪言壮语,都能让来访者逐渐感受到了浓厚的知青文化。井下村支部书记萧暾告诉记者,作为当年的知青点之一,井下村尝试通过在村里的各处老房子刷上“知青”时代的标语、口号,希望通过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传播知青文化,让其在新时代重绽光芒!

  井下村委会还开发利用村里既有的老房子,布置了一个占地面积近80平方米的知青博物馆。馆内陈设着收集到的知青经常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品,包括茶杯、军壶、粮票、蓑衣等充满“上山下乡”时代印记的物品。“这些‘藏品’都是历史的见证,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扩大井下村‘知青文化’的知名度,结合孔元村的知青资源,联合打造知青旅游产业,为‘知青文化’的传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萧暾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的蓝图。

  一个老人的“知青记忆”

  “我算是很晚才离开农场的,我走的时候,农场已经快解散了,知青人数也由鼎盛时期的二千人,掉落到只剩不足百人。”提及在五四农场生活的记忆,家住洋里新见村的黄月珠老人依旧颇为感慨。

  黄月珠告诉记者,自己是作为干部家属,随着担任武装部长的丈夫一起调入五四农场的,在她的印象中,知青大部分是城里娃,多数上过中学。刚来的时候,一个个文绉绉的,看上去非常斯文,开始干农活,都是靠着村里的干部和农场的技术骨干带头,知青们“依样画葫芦”才勉勉强强完成任务。一般熟悉农业技术的干部和专家,3到4人就要带着200至300名知青参加劳动,时间久了,一些工作卖力、觉悟高的知青就会‘脱颖而出’,成为工区小队的负责人,带着新来知青劳动。就这样,这些刚到农场的小知青,一步步从稚嫩柔弱的学生,迅速转变为“技术娴熟”的农场职工。

  那时候,知青们一两个礼拜才休假一次,和现在比算是很少的了,所有知青们都很珍惜假期,基本都会借着放假那天回福州探亲。“早年间,从孔元到福州,先要坐运输车颠簸半小时到白沙,然后再转乘去往福州的班车,加上准备行李和等车的时间,往往一个上午就过去了,回趟家其实很辛苦!”黄月珠言道。她说,就算是这样,也无法阻挡知青们思念亲人的心,每到假期,他们依旧还是收拾行装,踏上回家的道路,珍惜着和亲人小小的相聚……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

  80年代初期,随着五四农场的解散,黄月珠再次跟随丈夫来到五四印刷厂(今福州市纸业加工中心),那里是安置了很多回城的知青。“这既是政府对下乡知青的关怀,也是因为经过在农村锻炼的磨难,知青比起很多人更懂得吃苦和珍惜,所以大多成为了各单位极力争取的‘骨干’。”黄月珠笑着说。

  据了解,闽侯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始于1962年,终于1981年,前后经历20年,共组织动员、接收安置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农村11924人,其中本县城镇动员下乡插队的有1224人。由于闽侯毗邻省会福州,故接收安置跨城区下乡知青人数达10056人,是全省接收安置跨地区下乡知青人数最多的县之一。到1980年,国务院调整了知青上山下乡政策,我县立即采取了措施,加快下乡知青的回城就业工作。至1981年底,闽侯历年接收安置农村的1.19万知青绝大多数实现了回城安置就业。

  (闽侯乡音 记者 林若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