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文明之窗 >> 未成年人 >> 正文

咏春进校园 让更多人重视非遗传承

http://www.mhnews.com.cn  2017-02-27 15:01:39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百名咏春拳“小弟子”齐拜师。 林若野 摄

  非遗进校园,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 王立强 摄

  “同学,我见你骨骼精奇,和我学詠春吧。”不久的将来,在青口镇的东南学校,新入学的孩子很可能会经常听到老师和学长这样的一番话,到时候你可不要感到意外,如今武术作为传统文化,正日渐受到学校、家长和孩子们的追捧。

  2月21日,东南学校举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将课间操改为詠春健身操,现场近200名学生参加了课间操,感受了一番中国功夫的魅力,也拉开了东南学校加强引入武术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体系的序幕。

  武术“詠春”进校园

  活动当天,记者在东南学校体育馆内看到,在我县詠春拳名家张数栋的指导下,一群学生正列成数排,呈方阵状打着詠春拳。行礼、开马、日字冲拳,老师在台上做着示范,孩子们在台下学得不亦乐乎,打到激动处,还不时发出“哈!哈!”的喝叫声。

  今年刚满8岁的林栎豪,被选为示范者,充当全场孩子的“大师兄”,同老师一起给同学们演示詠春拳的一招一式。张数栋告诉记者,别看林栎豪年级小,却是一个已经习武一年多的“资深”学员了。“栎豪是在我办的武馆学习的,套路打的有模有样,我计划今年带着他去参加香港的套路比赛,希望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张数栋笑着说。

  和林栎豪相比,他的姐姐林玥萤更是个高手,不但基本套路学得炉火纯青,各种攻击性的招数也运用自如。“玥萤今年上六年级,去年刚刚在香港国际武术节上,获得了套路项目的两枚冠军,今年我决定让她参加竞技类项目,锻炼她的实战能力。”张数栋如是说。

  据了解,今后东南学校将在每周二至周五的大课间,学习詠春拳,并结合校运动会等活动,让传统的武术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校园生活,使学生感受其中蕴藏的魅力。“我校还计划在今年6月7日,举行詠春拳比赛,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届时,将展现给大家一个独特的东南学校。”东南学校相关负责人说。

  武术要从娃娃抓起

  “我每天都4时起床,在家里练习两小时詠春拳,再去上学;晚上放学后,回家还得练。”在张数栋的詠春拳馆,学员吴鸿烨如是说道。这种在他人看来很难养成的习惯,对如今的吴鸿烨来说,显得很是平常。

  “是师傅规定的吗”, 记者惊讶地问道。“一开始确实是师傅要求的,后来我习惯了,慢慢地也喜欢上了这样的生活”。 吴鸿烨说。

  家人对孩子练习武术的变化最有感触,“鸿烨以前性格比较内向,身体也弱,几年练习武术下来,身体素质明显增强了,最重要的是人也变得自信、开朗了很多。”吴鸿烨的父亲表示道,孩子的变化,让他打定了主意,只要鸿烨喜欢,他就会支持孩子一直把武术练下去。

  对于詠春拳的教育意义,张数栋说,一直以来,以武立人就是詠春拳教育价值所在,詠春拳同其他所有拳术一样历来重视“武德”。“以武立人”作为詠春拳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正可以用来培育孩子养成“尚武崇德”的精神,其次詠春拳内外兼修,长期习练,可以修身、养生。“作为一种传统武术,我们有必要从娃娃抓起,把詠春拳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认识詠春拳,了解詠春文化的精髓。”张数栋说。

  我县民间优秀传统文化

  保护传承工作已全面启动

  据了解,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全面启动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目前,共成功申报2项省级非遗项目,6项市级非遗项目,17项县级项目。

  针对那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而面临濒危消亡的项目,如传统竹编工艺、青口舞狮、小箬十番等,文化部门采取了拍摄音像资料、收集实物等切实可行的措施。同时,我县还采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校园等方式,以及开展“文化遗产日”、推进“一乡一品”等活动,让广大群众了解闽侯数千年积淀的优秀文化,激发大家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不但打响了闽侯的文化名片,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全面唤醒了群众日渐淡漠的民俗文艺情感,自觉地成为了闽侯文化发展繁荣的推动者。

  相关链接》》》

  福建传统詠春拳,由福建福清南少林五枚师太创于明末清初,创拳本意为暗杀秘技,习练者较少,是典型的南方小拳种,后经严咏春传承而代代发扬光大,至今仍完整保留创拳时期的整体风格。由于创拳始祖与初期传承者皆为女性,因此拳路带有典型的“女人拳”特征:“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讲求直线进攻效率,注重连消带打,以及寸劲、转马等技巧的使用。

  詠春套路:“小念头”为入门基本功;“寻桥”为中级套路;“标指”为高级套路。在传统器械方面,主要有八斩刀、六点半棍和木人桩。国内流传区域主要在福建、广东、香港、云南等地,海外流传主要在美国等地区。

  福建传统詠春拳虽然发源于福建,却在当地失传了200多年。满清入关后,在广大汉人地区“禁武”。雍正年间,福建南少林被毁,民间武林高手被迫背井离乡,詠春拳高手也纷纷离开福建。直到上世纪90年代,旅居英国的国际詠春拳大师、祖籍福州长乐的郑忠先生回到家乡,詠春拳才重新得到传承、发扬。

  闽侯县詠春拳名家——张数栋,青口镇梅岭村人氏,出生于1979年,师从福建传统詠春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炳锋大师(郑忠大师高足),苦练拳术十二载,长期致力于詠春拳的传承与发扬。

  2013年,在张数栋的推动下,成立了闽侯县南少林詠春拳研究会,以弘扬国术为己任,设馆收徒,在青口、甘蔗等地开办詠春拳传习所,收徒约200人。并于同年将詠春拳成功申请为闽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侯乡音 记者 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