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焦点图片 >> 正文

刘长记:一心为民的“当家人”

http://www.mhnews.com.cn  2016-09-26 11:37:54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刘长记(左一)帮村民抢收农作物,降低损失。

  今年59岁的刘长记,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说起话来声如洪钟,总是洋溢着活力和真诚,给人的最大印象就是敢想、敢干、敢担当。作为土生土长的荆溪镇桃田村人,刘长记1982年底从部队退伍后便一直留在村里,并于次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职,这一干就是33年。

  心系群众  危急时刻临危不乱

  “台风要来了,你们赶紧转移到安全地带!”9月13日,在超强台风“莫兰蒂”来临前,刘长记便利用广播进行防台风知识宣传,同时和村干部一起将居住在地质灾害点和低洼地带的3户12名村民安全转移,并派人将桃田村山塘水库的水位放低,做好排水道清理工作。

  9月15日凌晨,“莫兰蒂”台风来袭,带来的短时强降雨,致使桃田村溪水暴涨,农田被淹,路段被掏空,甚至危及一些居住在地势较高处的村民。刘长记临危不乱,第一时间打电话向荆溪镇汇报情况,请求支援。由于险情出现在夜间,村民都在睡觉。在全村电力中断的情况下,为避免突如其来的险情造成老人小孩恐慌,跑到路上被洪水冲走,刘长记并未敲锣告知村民险情,而是采取包片村干部分头指挥协调、电话联系村民等方式,让村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救、互救。“这次的台风造成的路面积水比当年的‘龙王’台风还高出半米多,许多路段都被掏空了,多亏刘书记及时通知我们,并让我们往家中高处转移,在阳台观察情况,不要到处乱跑,才避免了人员的伤亡。”村民们纷纷说道。此外,刘长记顾不上自家一楼被淹,还组织村干部挨家挨户对未接到通知且有可能受山洪影响的村民进行转移。当得知处在危险区域的村民全部安全转移后,刘长记才松了口气。据统计,此次台风共造成桃田村道路塌方12处、路段掏空2处、溪护岸冲毁1500米、140亩农田淹,并无人员伤亡。

  9月20日,记者来到桃田村,看到刘长记正在田地里帮着村民抢收农作物,尽最大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目前桃田村各项灾后恢复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中。

  发展产业  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桃田村是一个人口只有513人的小山村,它四面环山,全村土地面积6225亩,山地占了80%以上。曾经的桃田村,村民们“靠山吃山”,主要以种植水稻和贩卖木材为生,生活艰辛。穷是村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村里的群众之所以穷,主要是因为没有产业。”在经过一番考察研究后,刘长记决定充分利用桃田村山清水秀的地理优势,动员和引导村民种植蔬菜。为改变村民靠种植水稻为生的传统观念,1999年,刘长记带领村两委干部一起试种蔬菜,并取得了良好的收益,村民们纷纷效仿。随后的日子里,他积极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增强农民科技、市场、信息、竞争意识,并引进台湾苦瓜、胡瓜、丝瓜、永安莴笋、长豆角等蔬菜品种,实现了每家每户都利用自家责任田种植蔬菜,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这还远远不够。”作为桃田村的带头人,刘长记眼光放得很远,如何拓宽村民们的增收渠道,刘长记的心里一直盘算着。2012年,刘长记通过协调市、县老区促进会,引进金线莲、铁皮石斛等名贵中草药进行试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悉心栽培,首批幼苗试种取得成功,并获得良好收益。目前,桃田村共种植金线莲75万棵,铁皮石斛13万棵,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

  因地制宜  打造红色旅游基地

  战火纷飞的1947年,在桃田村秘密召开了一场会议,成为了闽浙赣边区城市工作的重要转折点,这就是著名的“龙山会议”。时光荏苒,为纪念英烈,发扬“龙山会议”精神,在刘长记的带领下,村民们把会议旧址打造成红色旅游基地。

  桃田村于1982年被县民政局设为“革命老区基点村”。在刘长记看来,“革命老区基点村”称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以龙山会议纪念馆开馆为契机,着力将桃田村打造成红色旅游基地。红色旅游基地的发展,将引导村民向发展乡村旅游业转型。在刘长记的不懈努力下,桃田村财收入由过去的零收入提高到现在的8万元,村民年均收入从800元增加到1.25万元,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村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幸福家园”建设富有成效,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当记者问及下一阶段桃田村的发展规划时,刘长记表示:“我将在做好灾后重建,恢复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

  (闽侯乡音 记者 洪琦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