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农夫”玩转绿色农产品
http://www.mhnews.com.cn 2015-09-09 16:23:50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林则忠和他的“试验田”。
长期以来,务农一直是收入低、苦脏累的代名词,因此很多农村青年选择跳出“农门”,走进城市。但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前景越来越广阔,也越来越需要有知识、有技术、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投身其中。入驻“故乡农园”的两位大学生就是其中的典型。
8月31日,记者来到“故乡农园”生态农场,农场位于荆溪镇关中村,距福州市区25公里,有200亩农田,300亩林地,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和正荣公益基金(会)联合创建,里面可免费提供给大学生使用和经营养殖、种植,是一个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CSA(英文“社区互助农业”简称)平台,时代“新农夫”的创业天地。
目前,故乡农园长期入驻的这两名大学生,一个种植有机蔬菜,另一个进行原生态养殖,出产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天然果蔬以及不加激素、原生态养殖的家禽肉蛋。
1988年出生的林则忠,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广告专业,曾在北京一家报纸就职。一直热衷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他,2012年10月回到家乡福建,在搜索网页时被“故乡农园”生态农场吸引,随后,林则忠成为了这里的志愿者。
新农夫,必须遵守十二条公约,百余字的“新农夫及新村民公约”,要求新农夫要秉承传统农耕方式,不使用转基因种子,遵循自然规律,不作反季节种植,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倡导生态、环保的种植、养殖方式,不使用一切对人和自然造成伤害的生产使用手段。秉持着这个原则,林则忠承包了十亩地,就这样成了时代“新农夫”。
城市里的居民在成为故乡农园的成员后,与新农夫建立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并在一个季节的种植之初,预先支付一定时期蔬菜份额的全部费用,新农夫使用纯天然的生态种植方式,保证食品的安全,待蔬菜成熟后,农场负责直接将蔬菜从田间配送到会员家中,省略一切销售的中间环节。“自然农耕,是一个归真返璞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模式,也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林则忠说。
当天下午,记者跟随林则忠来到他的“试验田”里,他一边小心翼翼地翻看着刚撒了种子的菜地,一边告诉记者,因为完全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种植蔬菜不仅需要看节气,平时打理也要比较细心,虫害、天灾造成的零收获也在所难免,蔬菜出产量并不多,导致供不应求。
经过近3年的努力耕耘,从开始的生疏到现在的娴熟,目前福州市区已有30户人家和林则忠成为合作伙伴,享受到了这种安全与环保的“特供”蔬菜。
来自山东的刘继虎,今年27岁,学的是畜牧兽医专业。2009年,他在《青年文摘》看到“社区支持农业”这篇文章,深受影响,之后一直关注现代农业的发展。2010年,他毅然到北京寻找就业契机,期间看透了化学农业的辛酸。2013年10月,他来到“故乡农园”,成了农场的另一个“新农夫”。
如今,他在故乡农园养殖30多头土猪,因为很喜欢周星驰的电影《长江7号》,他给自己的土猪也起名为故乡7号。此外,农场里还养殖着一群鸡鸭鹅和一只山羊。
在他的养殖基地,记者看到了一座正在新盖的养殖棚,2间储物间,4个圈养栏。“我的养殖方式是环保式发酵养殖,随着数量增加和养殖需求,还需要给小动物添新家。”刘继虎告诉记者,这两年来,除了保证原生态养殖,也在不断参加“农夫市集”等走进社区的公益活动,增长见识和学习契机。
“在地化消费,当季产当季吃,目前,每个月供应3至4头猪的猪肉给社区合约家庭。”刘继虎如是说,农园的“新农夫及新村民公约”虽然看似有些“苛刻”,但也正因此公约的约束,使得饲养的家禽肉蛋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苦恼并不是找不到客户,而是产品供不应求。
在一本台历上,印着刘继虎一家人的照片,他的妻子是福建南平人,他们还有个2岁的儿子,平日刘继虎一人在山上养猪,他准备等孩子再大一些就把妻子接到农场,让妻子帮忙做互联网方面的营销。此外,刘继虎还迎来了2名新合作伙伴,他们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创新养殖方式,更好的出产绿色农产品。
(闽侯乡音社记者 林泳 纪玉屏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