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焦点图片 >> 正文

抗战老兵:铭刻在历史上的民族之花

http://www.mhnews.com.cn  2015-09-02 09:08:00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鲁杰华

  林孝祥

  陈道添

  导语:

  每一位老兵,都是一部活着的抗战史;每一位老兵的回忆,都带着热血与温度。据说,如今在全省,还在世的抗战老兵,仅仅只剩下百人左右。时间在一天天逝去,老兵们在一天天老去,存留在他们身上的那些历史印记也将渐渐模糊。也许有一天,我们只能在档案记载中凭吊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回味那民族危亡、举国一心的时刻……

  而今,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将老兵们的抗战记忆化为永恒,记者走访了家住荆溪镇的三位抗战老兵,听他们回忆烽火岁月,讲述抗日战场上的点滴回忆。

  鲁杰华:伤痕是我光荣的勋章。

  第一眼看到鲁杰华,令人印象深刻地,是他身上穿着的黄色英超阿森纳队服,同很多喜欢穿衬衫长裤的抗战老兵相比,鲁杰华显得更加新潮。这位家住荆溪镇关口村的老兵今年91岁,是一位标准的足球迷,平日里,除了看球赛、打纸牌之余,老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和人聊起他那段忘不掉的抗日回忆。

  鲁杰华告诉记者,他原来是湖南益阳人,16岁到离家乡30里的小镇当学徒,被当地的魏乡长抓去当兵。“那时候,国民党的军队会把所有抓来的青壮,集中在一起训练半年左右,就直接拉上战场。”鲁杰华说道。很快,在训练中表现优异的鲁杰华被选进74军,提拔为班长。不久,第四次长沙会战(1944年5月)爆发,鲁杰华所在的班奉命驻守在长沙八角亭阵地,对于当年的战斗,鲁杰华记忆犹新,他印象最深刻地,就是当时日军的装备远远超过国军,有一回,日本兵集中60门小炮对着阵地一通狂轰滥炸。鲁杰华和两名战友被炮弹打中,两名战友当场牺牲,鲁杰华忍着伤痛继续狙击日寇。“当时我才20岁,看着对面的子弹如同下雨一样,不停的射过来,我和战友们只能忍着恐惧同敌人对射。一战下来,十六人的加强班只活下来六个人,我的脚跟也被子弹穿了一个洞,但比起牺牲的战友,我算走运了。”指着脚跟的伤痕,鲁杰华动情地说着,提及逝去的战友,老人眼中泛着泪光。

  这是鲁杰华第一次受伤,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轻伤不下火线,和驻守长沙的国军第74军战友一起多次打退了日寇的进攻,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鲁杰华回忆说,当时国民革命军在长沙打了好几个月,第73军、74军十万部队同日本十几万军队胶着在一起,子弹炮弹不要命一样倾泻在双方阵地上;战争最激烈地时候,阵地也在不停转换,起先在岳麓山打,后来转移到大西门、小西门、天鹅汤,火车站等地,中国军人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牺牲的人数以万记。“当时国民党士兵大多是抓来的壮丁,很少职业军人,所谓的精兵,都是在血与火、生与死中练出来的,他们都在用生命保卫这个国家。”鲁杰华如是说。

  一晃七十一年过去了,鲁杰华这名当年不畏牺牲、浴血杀敌的热血青年已经成了一名行动不便,需要助听的白发老者。纷飞的战火更是在他的胳膊、臀部、小腿等多处都留下了磨不去的伤痕,可他却自豪的认为这是一枚枚光荣的勋章。老人说,随着年岁增长,他慢慢记不清昔年那些战友们的名字了,但和他们一起浴血奋战、舍身报国的点滴的回忆,却沉浸在他的灵魂中,永志不忘。

  林孝祥:坐着军舰接收南沙的老兵。

  在荆溪镇桐口村,住着一位96岁的抗战老兵,他叫林孝祥。抗战时期,林孝祥是国军第三战区第二总队第一大队布雷游击队的少尉排长。当年他和战友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在江面上布下一颗颗水雷,阻止了日寇舰队顺着长江直接入侵重庆。采访当天,是林孝祥和妻子程二妹结婚68周年的纪念日,尽管他已经瘫痪在床,嘴里说不出话,可和心爱的妻子一起慢慢变老,对他而言无疑是幸福的。

  林孝祥的心中,除了对妻子无限的爱之外,还装着许多在水中布雷狙击日寇的抗日回忆。在他家中,女婿李挺生将岳父口述过无数次的那些抗日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李挺生说,岳父参加的是海军,原先驻扎在马尾海军水兵营。抗战爆发后,海军奉调北上,林孝祥被归建到了国民党第三战区,编入海军水上布雷队。不同于陆上的兵种,作为水军特殊部队的布雷兵需要在特定区域布置地雷,以防止敌方舰队入侵指定流域。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抗战时期,林孝祥等布雷兵每次完成任务都得抱着必死的决心。有一回,林孝祥奉命在长江航道布雷,恰值冬季,天寒地冻。为了阻止日军舰队,林孝祥和战友穿着短裤在冰冷的水里,抬着300磅的水雷日夜作业。完成任务后,林孝祥双腿被冻僵了,修养了近一个月才恢复过来。还有一次,林孝祥在湖口布雷,不幸被汉奸告密,日军袭击了布雷队,全队20余人大多数牺牲,林孝祥和几个战友被子弹击中,顺江漂到了对岸,被老百姓藏匿了起来。这次经历,林孝祥一直记在心中,同亲人说了又说。“我记得岳父说起这事经常喃喃着一句话‘鬼子可恨,汉奸更不可饶恕!”李挺生说。

  尽管林孝祥是负责布雷的水军,可到了危难关头,他们也会义无反顾的参与地面作战。“岳父告诉我,最危险的一次是在浙江金华,中日两军在江边激战,布雷队全员都抱着一个水雷,一旦路上部队顶不住了,他们就会冲上去和日寇同归于尽,后来得到了友军的支援才幸免于难。”李挺生说道。

  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林孝祥和他的战友们接收了日军运输舰晋安号,并被派遣到南沙群岛驻守边疆,继续抵御外敌侵略。在南沙群岛,林孝祥驻扎了近一年半,直到被编配到信阳号军舰上。不久,林孝祥请假探亲,避开了国共内战。此后,他和妻子喜结连理,一直在家务农,除了家人,很少向外人提及自己的军旅生涯。

  如今,尽管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可无情的炮火和岁月却让林孝祥落下了一身病。从十几年前开始,老人就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岳父身体近十几年来身体都不好,在过去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他长期从事布雷,身体一直浸泡在水中,导致了关节骨痛等症状,这么多年了一直折磨着他。”李挺生如是说。他告诉记者,如今,林老伯只希望自己能够继续牵着妻子的手,以一个抗战老兵的身份,见证今年9月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这是他唯一的愿望。

  陈道添:奔驰在敌后的侦察兵。

  金光闪闪的抗战老兵勋章、手抄的抗战回忆录还有一组抗战老照片……在光明村新东12号一座土木结构的老房子里,94岁的陈道添给记者展示了许多他珍藏的宝贝。在那组抗战老照片中,有一张1938年战地记者拍摄的国军部队集训照片,每次总能勾起陈老伯许许多多的回忆。

  “那边第二个人就是我,我和你说,当时训练可艰苦了……。”提及当年,陈老伯迫不及待打开了话匣。他说,集训结束后不久,长沙会战爆发,这是八年全国抗战中,中日双方出动兵力最多(日军66万人次,中国军队100余万人次)、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大会战。那时,陈道添任国民革命军第37军60师所属工兵营排长。

  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陈老伯参加了其中的3次。“一次在湖南上金县,日军地上有骑兵、坦克,天上有飞机轰炸,我所在的部队只有一百多人,在第一次冲锋就被炸死了四个,伤了十几个,但我们仍旧咬牙坚守阵地,鬼子又派遣200多名步兵来进攻,我们利用地形和他们周旋,击杀了30个日军。后来,鬼子炮兵对阵地进行了覆盖射击,为了保存力量,我们被迫转进……”当年激烈地战斗,陈道添记忆深刻。

  不久,颇有战功的陈道添被调到37军军部做卫士,期间,除了护卫长官,陈道添也经常奉命到敌后做侦察兵。那时候,到敌后侦查敌情是一件很危险的任务,每个侦察兵出发前都抱着必死的信念。“记得当年每回出任务,第一件事情就是写遗书,希望可以给家人留下自己的消息。”陈道添回忆道。幸运的是,在一次去侦查的过程中,一位当地的爱国人士,给陈道添办了一本“良民证”,靠着这本“通行证”,他化解了许多危机。

  陈道添说,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日军的残暴,固然使他愤怒,但更让他悲哀的是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悲剧。“我们上战场打仗,抓俘虏是很经常的事,有次捉了两个日本兵,一问才知道都不是日本人,一个台湾的一个上海的,我审的那个上海人不断用上海腔求饶,说:‘啊拉啊拉是上海的,不要杀我。’我当时真是又急又气,直接甩了他一巴掌骂他是汉奸,他说没办法,不来全家就要被日本人给杀掉了,我听了心里又是生气又感到悲哀。”陈道添如是说。

  正因为如此,当八年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后,陈老伯再也不愿意自己人互相厮杀了,他脱掉了军装,悄悄做了“逃兵”。“日本人来了,作为中国人,顶着脑袋和鬼子打仗,我无悔。鬼子走了,长官却叫我去打中国人,这种事情打死我也不能干啊!”谈起这段经历,陈老伯无悔自己的选择。

  一个个抗战老兵的回忆,向我们真实展示了那场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期间,中国人上下一心,与日本帝国主义奋战到底,共歼灭日伪军228万人,创造了弱国打败强国的光辉业绩。以史为鉴才能守望和平,如果忘记过去的苦难,历史就有可能重演。作为后人的我们,需时刻铭记那段悲壮的历史,国耻切莫忘,警钟当长鸣!

  (闽侯乡音社记者 林若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