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新县城
http://www.mhnews.com.cn 2015-08-03 15:11:15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日新月异的闽侯县城。 陈建鋆 摄
老年太极展英姿。 吴心钰 摄
市民文化广场。 陈建鋆 摄
年初我遇见一位华侨程老先生。程先生已七、八年没有回来了,这次回到家乡,令他感概万千。他说过去回老家(十字村)走进巷子,鸡鸭乱跑,污水横流,进出得捂着鼻子;而今展现在眼前的是高楼林立,道路宽敞,环境优美,一片繁荣景象。家乡建设发展如此之快,变化如此之大,让他刮目相看,赞不绝口。看着他一脸兴奋劲,不由细想闽侯这些年变化确实很大。
以前,说到闽侯,人们第一个提起的大都是青口、上街,对于县委、县政府所在地甘蔗街道却了解不多。究其原因,县城多次更换驻地,直至1970年才从螺洲搬迁落地甘蔗镇。在县城改、扩建中,由于县域经济不宽裕,投入城建的资金十分有限,因此作为“一县中心”的城市功能、文化底蕴都明显不足,外界对甘蔗镇知之甚少,把闽侯戏称“有县无城,大县小城”。当年我在县委任职时,曾经分管宣传口,其间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县城创建过程中就发现闽侯县城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基础设施滞后,道路交通拥挤、绿化美化水平低、街容街貌差;摊外摊、店外店、占道经营,乱堆乱放、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突出;干部、群众的市民意识不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我县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一举跃入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经济发展“十佳县”和全国“百强县”行列。但是经济的突飞猛进与城建落后的矛盾却越来越突出,甚至影响了我县持续发展。为解决城建困局,把县城建设融入福州大都市建设的轨道,2012年,我县邀请国家城市规划设计院专家、学者,来县考察,征求多方意见,反复论证,精心编制了《闽侯城乡发展战略规划》。《规划》将我县未来图景定格为“生态闽侯,山水江城”,着眼长远,高点起步,将沿江两岸的甘蔗、竹岐和荆溪、白沙四个乡(镇)纳入新城区规划范围,形成跨江联动,“一核四级”的布局。新县城的总面积扩大了5倍,达58.2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蓝图,为集聚县城人气,提升县城功能和品位,我县下大手笔,重点策划安排了甘蔗、竹岐政治文化核心区的几大工程。以行政文教为主,房地产开发为辅的绿色生态型、现代型的县城新区,高标准建设三个中心(商务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一广场(市民广场)、一园(闽都民俗园)、一馆(博物馆)等标志性项目。文化中心中的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科技中心配套有多媒体综合厅、小型影音室、科技知识展示厅和影讯室等。市民广场设中心景观区、滨水景观区和市民休闲活动区,以及附属景观区、地下停车场。海峡传媒港项目,兼具媒体运营,文化交流,产业合作等多种功能。集休闲旅游、感悟体悟为一体的闽都民俗园,突出农耕文化,体现朗清时期福州地区耕读习俗为主的开放性公园。甘蔗、荆溪沿江的湿地公园,绿树成荫,鲜花竞放,亭阁林立……世茂、阳光城建设气势恢宏,方兴未艾。在加快县城新区开发的同时,进行旧城改造升级,突出村居环境,绿化美化,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和路灯,污水管网改造以及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新、旧城区建设、改造同步推进。同时荆溪温泉度假组团、关源休闲居住组团和白沙创意工业组团以及金水湖文化休闲组团等项目都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我县县城建设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不胜枚举,赢得了县内外一片赞誉。
我从部队回闽侯工作至今业已30多年,亲历、见证了甘蔗县城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绿色亮丽的江滨新城崛起于闽江两岸,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无比的自豪。如今有谁还会说闽侯有县无城,大县小城?年轻的朋友也再不会抱怨、发愁谈恋爱找不到地方了。县城建设的突飞猛进,其综合功能和文化底蕴的提升,不但给广大老百姓带来红利,增添自信,而且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我县经济转型升级增加不少筹码。
闽侯经济和县城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历届县委县政府班子一任接一任,一步一个脚印的无私奉献功不可没。特别是近几年发展特快,进步特大,县城发展的大框架基本形成,值得点赞!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深信闽侯县经济今后将发展的更快,县城建设将更加绿色,更加靓丽。
(闽侯乡音社记者谢维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