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正文

扶持文化结硕果 乡民场中较“十番”

http://www.mhnews.com.cn  2015-05-25 14:39:21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闽侯新闻网讯 “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这首清代侯官诗人郑洛英的《榕城元夕竹枝词》,反映了乾隆年间我县十番音乐盛极一时的状况,此后随着传统技艺的没落,这样的情景渐次消亡。5月20日,村民较“十番”的场景再次出现在洋里乡花桥村。这是近年来,我县加大文化投入,积极扶持民间文化结出的硕果,充分凸显了而今闽侯乡村文化的特色,已经渐渐由以往的“政府唱戏、民众看戏”,转变为“政府搭台、民众唱戏”的新模式。

  乡民祠堂较“十番”

  一场淅沥的小雨把花桥村浇了个透,但村中心的宗祠内依然热闹非凡。这里正举行着一场别开生面的较“十番”比赛,来自洋里乡花桥、茶苑两村的十番乐队在此同场“较技”,赢得了现场群众的阵阵喝彩声。

  在现场一侧,记者看到十来位村民正端坐在厅堂中央,对着乐谱你敲我打,好不热闹,停步凝神静听,一股富贵吉祥,欢快喜气的曲风扑面而来。眼前的这支乐队来自洋里乡花桥村,是当地一支具有百年历史的老乐队。领队江仁玉告诉记者,他们今天演奏的是福州十番的经典曲目蟠桃会,该乐曲妙趣横生,始终充满着欢乐、诙谐的情调,可以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愉悦、轻快的心情。“我们村在清朝末年就有十番乐队,后来在文革时一度中断。如今,县里开始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复兴,我们乐队也因此在去年恢复了活动,发展至现今共有成员近二十人,除了在本村演出外,有时候也会到外地去表演,今天这样同台较‘技’倒是第一次。”江仁玉笑着说道。

  与这支十番乐队打擂台的是来自茶苑村的锣鼓队,据领队林立勋说,茶苑锣鼓历史更为悠久,大约已有近200多年的历史,“过去村里一有喜事,老人们都喜欢拿出锣鼓来敲敲打打。演奏的不一定好,但求的就是喜庆,如今锣鼓队里的锣鼓、木板很多都是祖上留下来的了。”林立勋如是说。

  让“较十番”遍地开花

  在偏远的农村,能看到这么热闹的较“十番”场景,完全得益于近年来我县“政府搭台,民间唱戏”扶持民间文化的模式。

  花桥村民方海清告诉记者,她原来是一个家庭主妇,天天待在家里没事干。后来乡政府在茶苑村修了公园,还让村委会鼓励老人到公园锻炼。“我们有了锻炼的场所,就商量着把村里早年的锣鼓队又组织了起来,并加入一些广场舞的元素。这样大家聚在一起,打打腰鼓,敲敲锣鼓,既锻炼了身体还能传承文化,何乐不为呢。”方清海说。

  来自花桥村的江贤华闻言,连连点头表示赞同。他说,自己今年刚刚从洋里中学退休,听到村里有十番乐队,立刻就邀了几位好友一起申请加入了乐队。“我从小就兴趣音乐,可以和同好一起‘奏十番’,是我多年的愿望。多亏了政府的引导,我们这些人才能够聚在一起,组成如今的十番乐队。”江贤华感慨地说,他告诉记者,加入乐队后,大家每周二、周四都固定排练,让新老队员磨合切磋,现在队伍越来越默契了。

  据了解,今后茶苑村、花桥村的村民,每个月都会组织切磋一次技艺,互相取长补短。今年9月,京台高速公路洋里出口投入使用后,村民们还将在乡政府的组织下,到山下的平原乡镇切磋技艺。“在闽侯的几个平原乡镇,比如上街青州村,十番音乐就发展的很好,还申请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高速通了之后,洋里乡到平原地区只要半小时,那时候我们计划组团下山交流,充实完善洋里本地的十番技艺。”洋里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黄华荣说。

  记者从县文化局了解到,目前我县将逐步制订规划,从机制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入手,加快对民俗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如花桥、茶苑这般村民自发聚在一起,开开心心较“十番”的场景会在越来越多的乡村出现。

  (闽侯乡音社 记者 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