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部门动态 >> 正文

“不要让竹编技艺成为传说”

http://www.mhnews.com.cn  2015-04-27 09:30:13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竹席、箩筐、谷筛、盘罩,当你看见这些熟悉而又略感陌生的竹编器物时,有没有一种怀旧的感觉?竹编器物,过去在闽侯农村几乎是家家必备。如今掌握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这个行业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近日,记者经过甘蔗街道大元巷偶然见到竹编艺人张欣,她的椅子上放着劈篾的大刀、刮刀等工具,地上散落着许多竹丝篾,身边已有数十个编织好的竹篓垒在角落。只见数十根竹丝篾片在她的手上飞舞跳跃着,仿佛有生命似的,自动靠拢、组合、弯曲……二十多分钟后,一个中间镂空的竹篓便展现在眼前,不禁惊叹张欣纯熟的手工艺。

  据张欣介绍,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为了提高编织的效率,一般都是先起好底,累积数十个后再进行编织。现在她主要从事手工编织的基本环节,竹篓编织好后她会送去手工艺厂,再进行深加工。

  “二十几年前,我家里生活比较困难,当时村里很多人都去鸿尾学竹编,收入可观,我也跟去了。那时候竹编很风靡,赚的钱足够贴补家用。”当问起今后的打算时,张欣犹豫了,“虽然我很喜欢竹编这门手艺,但是现在工资太低了,编一个才十几元。手头上这些都编完后,应该不会再继续做了。”

  在采访的最后,张欣告诉记者,很多跟她一样喜欢竹编的手工艺人,都很希望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能够重视竹编这门手工艺,不要让这门技艺成为传说。

  竹编生产技艺大都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教给自己的后代和徒弟,属于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工艺程序繁杂,编制品收入较低,很多编制艺人都已转行,并出现技艺失传、继承人缺乏的现象。

  其实竹编出路的困扰并非是特例,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因此,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不应仅仅从思想上重视保护,申请非物质文化保护,更应提高它们自身内在的经济价值,在新形势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走下去。

  县文化馆的负责人卢克锋告诉记者,我县从2014年至今都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对全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普查,新增了祥谦龙屿木偶戏、南通方庄福船制造技艺、闽侯南少林咏春拳术等,并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存档、研究、管理工作。近年来,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成功申报县级非遺项目:南通方庄福船制造技艺、闽侯南少林咏春拳术、闽侯喜娘习俗;成功申报市级非遗项目南通方庄福船制造技艺、闽侯喜娘习俗。

  (闽侯乡音 记者 方玲燕  洪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