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清明节的来历和发展

http://www.mhnews.com.cn  2015-04-10 16:41:43   来源:遇见闽侯微信公众平台    【字号

  清明节的来历和发展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祭拜,有的给先人叩头行礼;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2000年以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开始流行网上扫墓。也就是在互联网上为逝者创建虚拟墓地或个人纪念馆,然后在逝者陵墓前可以进行上香、献花、行礼等方式扫墓祭拜。网上扫墓也是民政部提倡的绿色扫墓方式。

  诗话“清明”

  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仅是一首传诵十分广泛的诗,而且也是被后人改为其他文体形式最多的诗。

  旧时有人为了给孩子启蒙,将其改为三言诗:

  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将其压缩成五绝:

  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后有人巧妙断句将其改为一首绝妙的好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人另作断句,便改成了一篇优美、隽永的散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牧童:“何处有酒家?”遥指杏花村。

  有一剧作者曾略添数字,并变换一下形式,将《清明》诗改成了一出精巧古雅的戏曲小品: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幕启)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外,昔日民间酒店曾有人仿照《清明》一诗,拟出如下一副对联,非常有趣:此即牧童遥指处,何须再问杏花村。

  其它诗作——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

  吴藕汀

  晚食螺蛳青可挑,无瓶红萼小桃妖。

  清明怅望双双燕,社近新茶云水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