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古刹钟声远 兴替叹变迁

http://www.mhnews.com.cn  2014-06-23 09:14:47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一株梅花绕寺前。 林若野 摄

  这就是遗存千年的莲花座。

  在人的一生里,会在某些突发时刻,为了心中的一点念头,让自己的心绪跌宕起伏。这种感觉,就好似将你从暴风海浪中,从艰难前行的船里突地抛起来一样。在动念的顷刻间,人们几乎可以漠视那曾经为生计而苦苦奔波的人生轨道;漠视那按部就班、浑浑噩噩的日子;从而放开束缚自身的枷锁,追求内心深处难得的空寂,此等觉悟谓之脱俗。

  作为混迹俗尘的世人,既没有挣脱枷锁的大勇、亦缺少透彻世情的大智,最后也只能终日陷于俗务,贪嗔于名利,如老马被缰绳所困,没有拨冗之力。内心所向往的自由,仿如咫尺之城,触手难及。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几回午夜的惊醒,感触人生不如意之事,茫然四顾,顿觉彷徨!也因为彷徨,寻幽访刹就成了我派遣孤闷的良方。

  不久前,祖父、祖母以及母亲的忌日接踵而来,家族成员齐聚一堂,回忆起他们往昔的音容、念及他们突兀的辞世,越发地感怀到人生的“无常”。为了派遣心中的郁闷,也为了消除炎夏的烦躁,我便在六月初,到一位友人提及的古刹佛地寺游览。

  佛地寺位处竹岐乡半岭村,离县城约有40分钟的车程,沿途在车上,看着道旁的土壤丘陵和点缀在其间的点点绿意,我心中感受到了莫大的快慰!终日里承受着城镇里的喧哗和炙热,在进入了这树林葱郁的山路后,都消失不见了,余下透心的凉爽。只这一刻,就让我意识到此行是对的,它可以成为我派遣忧愁的一次过滤。

  来到佛地寺前,方一下车,我便被寺院门前的,那一簇开得正盛的三角梅给俘虏了,这一股怒放的生命,给我以极大的震撼,如它的花语一般,昭示热情、顽强而又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也许正是栽种它的人想向来往的游人传达的。这千年古刹,虽然饱受历史和战火的摧残,却仍有其独特的气势,并非是一些立庙十来年的寺院可比,至于那些因为某些利益纠葛而建起来的庙宇,与之相比,就更是笑话了。

  走进佛地寺,我随意游览着,不时会有惊喜的发现,如据说建寺时,给往来香客喂马用的石槽,如千年前石佛座下的石莲花,种种沉淀着历史沧桑的器物不一而足……不多时,我已来到大雄宝殿,佛地寺的大雄宝殿虽不如名山大刹那样宽绰壮丽,却在素洁严雅之余,更不乏宝相之景,身处其间的三尊大佛也颇为伟岸庄严。这即是世人传诵的三宝如来:正中的释迦牟尼佛面露慈和,有感众生凄苦,广演佛法;左侧之药师佛悲悯众生忧愁,遍施伦音;右侧的阿弥陀佛则哀怜众生深陷五毒五烧之中,普降甘霖;他们都各具佛心,慈济天下,普度众生。此正所谓:“诸佛顶放千道光,胸间万字展妙芒。普及世间万般苦,何辞辛劳渡世航。”

  在佛地寺中,处处透着生机盎然,阳光洒落在院内,让人感到阵阵暖意。大雄宝殿旁古老的石槽、斑驳的莲花台无不告诉前来参观的人们,这个不大的寺院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从寺院的留守者崔心汉老人口中得知,佛地寺始建于唐初,地处兴化山院里地方,旧名“三峰院”。其位于笔架山下,左侧有一座石峰形如大钟、右边一座孤崖状似鼓形。据村人传说,在唐贞观年间,有一位游方僧人路过此地,见到如斯地貌,不由抚膝叹道:“此真佛土也,莫非是天赐也。”于是便长居半岭,并修建了寺院作为修行炼心之所。而按照传统的建筑学,一般寺院常于大殿左右两方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新修的庙宇左依钟山、右靠鼓崖,天然便具有佛寺的建筑规格,故而被命名佛地寺。后历经几代经营,佛地寺屡经扩建,形成了占地二十多亩的规模,半岭也因此香火鼎盛,最繁华时更有“九寺十八庵聚半岭”的盛景,至今还有村人在附近挖到古时的瓦片、石板、条石等,可以想象其昔日的辉煌。

  后来由于历史的沧桑巨变,特别是战争时期的兵火浩劫,昔日辉煌壮丽的佛地寺也日渐崩坏,终于毁于战火,僧众大多逃散。寺院留下的空地日渐荒芜。到了时局稳定后,勤劳的半岭村民又在寺院的空地上种植了龙眼、枇杷、橄榄等经济果树,特别是半岭的橄榄,以其口感良好、汁多味美闻名在外,成为了半岭地区的支柱产业,养育着一代代的半岭村人。到1998年,比丘释广琢来到半岭,看到昔日古刹的荒芜,很是感叹,遂发起重建宝刹的呼声,得到了旅外华侨和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他们成立了理事会,献资出工,重修古刹。到2000年,更有多位海外华侨解囊相助,古刹终得重光,共计有大雄宝殿、大悲楼、天王殿、斋堂等建筑,初显规模。

  重建后的佛地寺独立在尘俗之间,隐去了旧日的繁华,也埋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往事。如今,半岭村正准备将散落民间的古迹和佛地寺一起构成了一幅山村古韵犹存的美丽画卷,以响应由“生态美”到“百姓富”的新农村建设新要求。而穿境而过的小穆溪和兴化山上飞流而下的大瀑布更为这幅画平添几分诗意。

  离开佛地寺之时,已渐至午后,淅淅沥沥的小雨从空中洒下,落在小村的每一处,给大地带来滋润。我静坐车中,凝望渐渐远去的古刹,心中颇多感叹:出游何必太远,只要细细留意身边的诸般情形,不论是花花草草还是历史的遗迹,无论它们曾经有多么衰败和颓唐,只要有历史、有信念、肯坚持,在如雨一般的养分滋润下,都会焕发出无穷生机,庙是如此,人也亦然!

  (闽侯乡音社  记者 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