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文化惠民让闽剧重焕新生

http://www.mhnews.com.cn  2017-07-17 11:41:01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7月初,县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举办的“喜迎十九大”闽剧周惠民演出,在民俗园大戏台举行。演出期间,每到晚上,都有一大批新老戏迷聚集到民俗园看戏、听戏,享受愉悦的夏日生活。“近年来,闽剧惠民演出越来越多,形式也越发新颖,真是让我们戏迷大饱眼福!”家住县城的老戏迷吴铿俤笑着说。他的心声是对五年来我县闽剧发展成果最朴实地肯定。

  文化惠民

  让群众免费看大戏

  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演出作为我县着力推出的文化惠民活动之一,自2012年启动以来,演出场次逐年增加,从2012年的几十场到2016年的196场。演出形式亦不断丰富,从最初一次演出只有一天,到如今连续五天的闽剧周。五年间,免费看大戏已经成了不少市民的生活习惯。

  何惠珍是县实验小学的一名体育老师,也是一个忠实的闽剧迷,在闽剧周惠民演出期间,她几乎每天都来看戏。“以前看戏都要买票,看得人还不多,如今退出免费的公益周演出,即节省了费用,也吸引了很多过往的路人观看,对提高闽剧的知名度也颇有帮助。”提及闽剧周惠民演出这项举措,何老师赞不绝口。

  演出场次增加了,看演出的人变多了,演员们的干劲也越发的足了。五年来,县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的闽剧工作者们潜心创作,排演了许多接地气的好戏,新戏。

  “这几年我们排演的大戏、新戏的质量和数量都大有提升,两台主打的戏剧,一个是古装剧《长安燕歌》,一个是廉政闽剧《申己殊途》都参加了省市的汇演,还获得了省里汇演的二等奖。”提及取得的成绩,县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潘振棋满是自豪地告诉记者,除了主打戏之外,中心还创作了许多接地气的现代闽剧,如反应伦理道德又带点搞笑味道的《母亲》,还有首部普法小戏《法网情丝》,这些闽剧不但为老戏迷津津乐道,也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此次闽剧周我们还演出了新戏《金银花》,这部剧也是今年刚刚打造的剧目,一定可以带给观众更好的视听享受。”潘振棋笑着说。

  改制焕发新生

  让闽剧人无后顾之忧

  演员干劲十足、各类新剧频出、群众赞誉有加……如今的闽剧传承中心一片欣欣向荣地景象。然而,当我们把历史的指针拨向五年前,也就是2012年之前,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场景。当时的县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还叫县闽剧团,是一家自负盈亏的单位,受到市场化、商业化大潮的冲击,入不敷出,经营困难。

  闽剧传承发展中心财务谢小洺对此很有感触,他说,当时闽剧团一年大概就几十场商业演出,光靠门票的收入,经常入不敷出。而且早期闽剧大多是老年人喜欢的剧目,除了年节以及庆典活动,剧团很难取得演出机会。“每个月扣除掉那些支出,基本是入不敷出,剧团维系的很困难。”说起过往,谢小洺忍不住叹息。

  剧团生存的危机,让潘振棋等闽剧工作者愁白了头。正当他们一筹莫展之际,转机出现了,2012年,为了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省里下发通知,要求所有县级闽剧团都要改制。

  究竟应当如何改制?改制之后闽剧团又如何面对强烈的市场化冲击?这让县闽剧团上下都感到忐忑不安。就在此时,县委县政府从文化惠民的角度考虑,决定将县闽剧团改为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县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这一做法,一下子盘活了我县的闽剧事业。

  “改制之后,演出都采取一种方式,那就是“剧团演戏、政府买单”,我们再也不用操心经费不足的问题了。”谢小洺开心地说,他说,改制后每年政府都会拨款90万用于惠民演出的支出,平均一场大概是5000元,另外创作生产经费每年也有50万左右,合计一年经费达到140多万,充足的后勤保障,使得闽剧工作者有了足够的精力去演出、排练和研究新的剧目,五年来,县闽剧传承中心实施惠民演出超过千场,不但满足了戏迷的需求,更实实在在促进了我县闽剧事业的繁荣发展。

  做好文化传承

  让闽剧文化发扬光大

  有了政府做后盾,闽剧工作者们再也不用担心生计问题,也能将更多的心思花在闽剧艺术的传承发展下。五年的时间里,他们除了逐年加大文化惠民演出的度和精心编排优秀剧目外。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优秀青年闽剧演员和激发中小学生对闽剧的兴趣上。

  潘振棋告诉记者,五年来,县闽剧传承中心不断从省市艺校招收新学员,给中心的演员阵容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去年刚加入的青年演员潘兆熹就是其中的一员。“剧团给了我很好的平台,各类惠民演出也锻炼了我的演技,中心就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从加入的那一刻,我就觉得有责任把它做好做强,把闽剧发扬光大!”潘兆熹如是言道。

  同时,县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还创新了传承方式,通过闽剧讲堂、闽剧大家唱、闽剧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人爱上闽剧。县实验小学昙石分校的学生吴悠,就因为闽剧进校园活动成了一个标准的小戏迷。“如今学校的闽剧班很受大家欢迎,演出都会有很多同学来观看,闽剧已经融入了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吴悠笑着说。

  一个好的剧目要传承和发展下去,离不开一块好的文化土壤。而过去的五年,正是我县闽剧文化氛围最好的五年,未来像吴悠这样喜欢闽剧的孩子会越来越多,像潘兆熹那样成长起来的青年演员也会越来越多。古老的闽剧将借着这阵东风,焕发新生,发扬光大!

  (闽侯乡音 记者 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