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细说后山村黄厝里驾鸬鹚

http://www.mhnews.com.cn  2019-08-23 10:48:24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细说后山村黄厝里驾鸬鹚

  驾鸬鹚。林明秋 摄

  朋友,你听说过“驾鸬鹚”这行业吗?你眼见过驾鸬鹚情景吗?在我们福州年纪上了50-60岁的一代人一定都会谈及“驾鸬鹚”这行当,都会见过鸬鹚鸟捕鱼这件事。可是,现如今“驾鸬鹚”已消失近30年了,每每谈起这件事,都会令人感到无比的辛酸和惋惜,一种挺特殊的谋生行业,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捕鱼生产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鸬鹚物种的泯灭而烟消云灭,不复存在。

  在福建,闽侯县上街镇后山村黄厝裡是唯一一村饲鸬鹚鸟捕鱼,俗称“驾鸬鹚”的村庄,据考证,后山村黄厝裡“驾鸬鹚”始于清雍正末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翻开民国初年福州印刷旧版的《闽江金山志》曾记述:“厚(后)山乡制扇骨且饲鸬鹚以捕鱼者,以上所业虽微亦是各谋生计”清《侯官县乡土志》亦记载:鸬鹚“畜者绳击其颈,载心簰使捕鱼,年微其税”,黄厝裡驾鸬鹚最鼎盛时期是民国初年和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黄厝裡黄氏族人仅十多户人家,鸬鹚鸟多达一百多只,捕鱼竹排30多艘,每天捕鱼量多达1000多斤,渔民收入丰厚,当时在村里最气派最耀眼的民居有依宝厝、依歇厝、依万厝就是那时兴建的,人们羡慕不已。目前村里唯一健在年纪九十岁高龄的,从事捕鱼业近60多年的黄兴星老人回忆,驾鸬鹚鼎盛时期,一只鸬鹚鸟价比一亩田。曾有民谣唱道:“黄厝裡驾鸬鹚,远乡近邻最行时,一只鸬鹚一亩田,你说稀奇不稀奇,”足见当时“驾鸬鹚”的珍贵和稀罕。

  为什么后山村黄厝裡会兴起鸬鹚捕鱼——“驾鸬鹚”这个行业?据说是因为后山村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它前临闽江下游,后挨旗山下的溪源江,北上闽江水口,下南大樟溪,水域广阔,鱼类资源丰富,加之乡村物产丰富,气候条件好适于鸬鹚鸟生存繁殖,所以祖先选择鸬鹚捕鱼为生计,再者,鸬鹚鸟捕鱼工具简单,可就地取材,一架竹排,一个竹篓,一条竹篙,几只鸬鹚鸟就可以下水捕鱼,且无论浅水、静水,还是深潭急流都挡不住捕鱼人和鸬鹚鸟,所以“驾鸬鹚”成了后山村黄厝里人的谋生的“专利”,是闽都一带绝无仅有的绝活,一种最特殊的职业。

  鸬鹚鸟是怎么捕鱼的呢?一年四季,不论是酷暑炎热的夏天,还是严寒冰冷的冬天,捕鱼人都要出去捕鱼。每天清晨,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捕鱼人就要穿上蓑衣,戴上斗笠,扛着竹篙,竹篙上攀着数只鸬鹚鸟上路捕鱼去,到了江河水边,渔人把鸬鹚一只只放在竹排上,鸬鹚会自觉地站立在竹排两边,就像列队等候命令的士兵,然后渔人撑着竹排,迅速地到了捕鱼的江面上,紧张的战斗开始了,渔人用竹篙向左右两旁的鸬鹚鸟轻轻一推,鸬鹚就都扑着翅膀纷纷钻入水里,这时江面上立刻荡起圈圈粼粼波纹,渔人一边用脚摇晃着竹排,一边用竹竿拍打水面,以此来惊吓水底下的鱼儿游动起来,好让鸬鹚发现目标追捕。同时,渔人们嘴里不断地吆喝着,“啰—啰—啰—啰”的呐喊声,以此为鸬鹚鼓劲助威加油,一只只鸬鹚紧张地用它机灵的目光,敏捷的长喙在水中施展着超级的捕捉鱼鳖的本领,这时江面上,渔人的呐喊声,鸬鹚的呼叫声此起彼伏,谱写着一曲曲渔人和鸬鹚欢乐、紧张、刺激,令人振奋的劳动乐章。当鸬鹚叼到小一些的鱼就顺势吞入肚里,叼到大的鱼就立刻浮出水面好让渔人用网兜捕起,更大的鱼一只鸬鹚应付不了,就会二三只围过来群而攻之,他们会紧紧咬住大鱼,让渔人帮助网起,有的鸬鹚喉囔已鼓鼓的,再也装不下了,渔人们就立即用竹竿把它勾起,用手往喉部一挤囔中的鱼就全部吐在竹篓里。然后又把鸬鹚甩回水里继续捕鱼去,每一次捕鱼就是一场有组织、有指挥的战斗,渔人和鸬鹚鸟配合默契,齐心协力、共同奋战、其场面的激烈、壮观,呈现出一派人鸟共欢的景象,见了让人叹为观止,每年端午节前后是闽江鲤鱼繁殖季节,也是鸬鹚捕鱼旺盛时节,只要你站在福州洪山桥,万寿桥桥面上就可以目睹壮观的场面:江面上十多艘竹排,几十只鸬鹚、水流的喘急声、渔人们的呐喊声,岸上观者的欢呼声,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许多行人无不驻足观赏,久久不愿离去,朋友你见过吗?这就是“驾鸬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照后山村黄厝裡十多户“驾鸬鹚”专业户,给他们享受商品粮待遇,当时驾鸬鹚人家生活优于耕田的农民。但从六十年代中叶开始,由于国家工农业生产发展,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尤其闽江、乌龙江、大樟溪水系水质污染,加之出现电捕、网捕及滥捕等,造成渔业资源锐减,更糟的是水污染导致鸬鹚鸟失去繁殖能力,鸬鹚数量有减无增,最后几乎灭绝。因此,后山村黄厝裡驾鸬鹚只好停业破产,令人万分痛惜,从此在闽江上再也看不到驾鸬鹚的踪影,在乡间再也听不到《后山驾鸬鹚》的民谣了。

  (闽侯乡音 黄必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