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宅大本厝:先祖创业艰 子孙守成勤
http://www.mhnews.com.cn 2019-07-26 10:40:45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在上街镇厚美村,有一座很“有戏”的百年老宅——厚美大本厝。电视剧《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南少林》、电影《少年侯德榜》《少年林祥谦》等都曾在此取景拍摄,当地人们戏称其为闽侯版“横店”。
那么,这座大本厝是由何人何时兴建?它又拥有怎样的魅力,以至于吸引这么多剧组慕名前来借景拍摄呢?近日,记者来到大本厝,自守宅老人张天柱口中了解大本厝的传奇故事。
五子登科传美谈
皇帝御赐“诰命”盒
驱车行至厚美村,拐过村里蜿蜒曲折的小道,眼前赫然出现了一个大池塘,透过池塘边低矮的围墙隐约可以望见一栋古色古香的清式古建筑,建筑的木门上挂着块鎏金牌匾,上书“大本厝” 三个大字。
大本厝在2006年被列为闽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门口的石碑后记载着有关大本厝的介绍。“古厝由我的先祖张大本建成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坐东朝西,全木结构,三进布局,建筑面积三千多平方米。”抚着石碑,张天柱将大本厝的来历娓娓道来。
张天柱说,张大本的家族是厚美村的望族,清朝时期的上街地区第一个武举人就是出自张大本家族的张渝奂。“张渝奂是张大本的祖父辈,登清雍正壬子科武举人,到了张大本的堂叔张康成,得中嘉庆甲子科举人,完成了家族由武到文的‘升华’。”张天柱介绍。
家族的辉煌,到张大本这一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他的五个儿子分别得中举人或贡生,在当地成为美谈。如今,大本厝大宅门后一道紧闭的大门上挂了六道朱红色的“捷报”(旧时科举高中之后差役都会前来传捷报),详细记载着张大本五个儿子获得功名的荣耀。走过大门,在厅堂的正梁之中悬挂着一块匾,红底漆金浮雕楷书“诰命”二字,四周框以浮雕漆金花卉图案,两边镂雕漆金双龙。
这块匾是同治皇帝钦赐的。据说,张大本膝下五子登科,轰动一时,侯官县令呈文福建抚台请奖,事情被同治皇帝得知,为褒扬此书香门第,特制此镀金盒匾赐予张大本一家。此后历经百年岁月,老宅虽屡有损坏,而此“诰命”作为传家珍宝世代相传至今。“在‘文革’时期有人想组织人马前来破坏‘诰命’盒,幸赖家族长辈将它藏到二进院子的阁楼才保留了下来。”张天柱感慨地说道。
创业艰难建古厝
遗训子孙勤爱护
那么,张大本是如何建起这么一座三进大宅的呢?在厅堂外的走廊墙壁上悬挂着后世子孙整理的有关先祖立业、建宅、家族辉煌历史的详细记录。
原来老宅所在地最初其实是一片果园,属同村一户尤姓乡绅所有。有一年天降大雪,果园遭灾颗粒无收,尤乡绅便将果园卖给了同样从事果树种植生意的张大本。张大本接手之后,着手修复精耕细作,此后连年丰收,获利不菲。加上他脑子灵活,将果子制作果干,运往苏杭售卖换回绸缎布匹回榕销售,经过多年经营积累了雄厚的资金。此后,果树老化,张大本遂将果园作为宅基地,兴建了如今的大本厝。据说当年张大本建宅请内弟自南屿尧沙收购大量的材料,用木排自江而上运送,当时木排接踵而至,铺满江面,历时七天。以至于过往行人,不必乘船渡江,直接在木排上来往于两岸,一时传为佳话。
张天柱还告诉记者,张大本家族以农耕与经商为业,虽然子弟科举捷报频传,但张家后代很少做官,崇尚“耕读文化”,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以前,主厅堂的四条屏画“耕读图”原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闽籍画家黄慎所作,可惜画作在20世纪60年代被毁。20世纪90年代,后人凭借记忆,请当代福州知名画家重新绘制了四幅画卷挂于堂前。周围房梁上的精美花雕和对联局部受损,也幸赖族人用心保护,方才留存至今。
此外,大厅的天井四角各有一口道光年间青黄釉水缸,同“诰命”盒并为大本厝的“镇宅”之宝。“先人们说这几口水缸从建宅时就摆在这里了,既可养鱼观赏,也可作为消防取水之用。”张天柱说。他今年也80岁了,住在老宅北侧的新房内,平常他和另外几位老人轮流守护着古宅,接待前来参观的游客。“‘恒念吾创业维艰,守成不易,尔等当以爱护为上,是厚望焉。’这是大本公留给子孙的遗训,意在让后人们顾念先祖创业艰难,好好将大本厝保留下去。如今老宅历经170多年的风雨沧桑依然保存完好,正是我们子孙坚守祖先遗训的证明。”张天柱感慨地说。
(闽侯乡音 记者 林若野/文 王立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