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升平人瑞坊和“孝老”文化

http://www.mhnews.com.cn  2019-06-28 09:38:39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升平人瑞坊和“孝老”文化

升平人瑞坊和“孝老”文化

升平人瑞坊和“孝老”文化

  人瑞,最初指的是人中的祥瑞,寓指特殊的人物。唐代有一位叫郑仁表的人,他出生门阀显贵世家,加上文章写得好,十分的高傲,常常对人自夸道:“天瑞有五色云,人瑞有郑仁表。”后来,郑仁表因为崖岸自高,得罪了人,被贬黜至死。他的“人瑞”之语倒是流传了下来。久而久之,人瑞寓意也发生了改变,凡年龄超过百岁者,都被称为人瑞。

  闽侯县人文荟萃,古时候的人瑞颇多,尤以水西林氏的林春泽最为著名,《皇明盛事述》载:“福建林知府春泽百岁时,有司为盖百岁坊。”这个百岁坊就是朝廷赐予年高致仕官员的殊荣。

  在青口镇青圃村,有一道同样有朝廷下令建造的升平人瑞坊,它的主人不是什么高官显贵,只是一名普通的百岁老人,它历经岁月的更迭,矗立不倒,在新时代迎来了“新生”。近日,记者就为您谈一谈升平人瑞坊的由来和其背后蕴含着的中国的“孝老”文化。

  升平人瑞坊

  一道“孝老”文化的标志

  青圃村的升平人瑞坊如今矗立于青圃灵济宫门前,据说牌坊最初建在他处,20世纪90年代,为便于保护,由灵济宫管委会做主迁移至此,至今也有近四十年了。

  当你驱车至村口,弃而步行,穿过村子里的古巷,不多时就可以看到这座通体由青石打造的牌坊。牌坊为石构二层牌楼式,四方柱,三门,均用卯榫组合,均衡严谨,小巧而庄严。青石构件的浮雕和透雕上,雕有“姜太公钓鱼” “郭子仪拜寿”“王母跨凤”等传说和一些花卉图案,雕工细致,古朴豪放。“整座牌坊高近六米,宽约五米多。牌坊正中匾额为‘升平人瑞’四字,顶端有‘圣旨’二字。”青口灵济宫管委会主任林香江说。

  记者趋近观察,只见牌坊两边小门上,门额刻有“咸丰十年礼部题请奉旨建坊为”,“闽县寿民林聿淇年百有三岁立”字样,注释了这座牌坊的来历,是清政府为了一位一百零三岁的寿星林聿淇而建造。牌坊方形柱子两面,镌刻四副楹联。其一为“圣化沦肤食德身跻无量寿;家人绕膝承欢笑指曰期年”,其二为“天子重引年时承赐膳;老人躬捧诏快睹旌闾”,其三为“生际郅隆杖履常游仁寿寓;年臻大耋晨昏闲话太平时”,其四为“椿帙经四期童颜不改;榆年冠七濑古貌堪钦”。 楹联联句庄重和谐,书法工整精妙,细细“咀嚼”,颇有深意。

  中国的“孝老”传统源远流长,至圣先师孔子就曾把“老有所养”当作“大同社会”的标志之一。清代非常重视“重老”,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自汉代以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敬爱老人、优待老人的高峰期。清代康、乾、嘉三朝在紫禁城举办过四次的“千叟宴”,邀请65岁以上的老人们前来参加,与会者达到千人,盛况空前,也表达了清政府对老人的关怀与尊敬。康熙皇帝曾颁谕旨:“百岁老民给予升平人瑞匾额,并给银建坊。”其后雍正皇帝补充宣布:“向例老人年逾百龄者,奏给坊银三十两,并升平人瑞匾额……著为定例。”

  此牌坊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可以说就是这种政策的延续。它的人文意义在于:处在清代这种封建社会,为百岁老人立牌坊竟无门第贵贱之分,这在当地足以成为一道体现传统“孝”的标志。

  当代养老日趋完善

  铸就无形的“人瑞”坊

  “养老”作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其制度自古就存在于历代王朝,自汉代制度开始较为完备,延绵至今有两千多年。尽管历史上不时出现大力“优老、惠老”的盛世,但国人真正迎来“寿而康”,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10月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就指出,到2030年,“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这个目标,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提高国人健康的自信,也反映未来除了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之外,国家也日益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我县近年来正在打造的养老事业建设,正是对这份政策的实践之一。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县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居家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两条主线扎实推进各项措施,养老事业补短板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我县自2017年起至今,共计安排1.72亿资金用于发展养老事业,通过建设县社会福利中心、引进民办养老机构等举措,建设了5个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实现了农村幸福院全县行政村(居)全覆盖,建成了机构养老服务场所11家,提高了养老服务床位数量。目前,全县共有养老服务床位2832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数达到25.8张,比2017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五。

  可以说,我国改革开放41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奇迹,养老等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完善……人口寿命逐年递增,百岁老人越来越多,用制度铸造了一座座超越“升平人瑞坊”的“人间祥瑞”。

  (闽侯乡音 记者 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