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焦点图片 >> 正文

清明时节怀先烈 手捧礼花献英雄

http://www.mhnews.com.cn  2019-04-08 10:45:19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DSC_0522.jpg

  闽侯新闻网讯 诉不尽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深情,道不尽对烈士英魂的无尽哀思。4月2日,上街沙堤小学组织部分少先队员到夕烟山革命烈士陵园开展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表达了对革命先烈深深的缅怀之情(如图)。当天上午,记者跟随孩子们来到烈士陵园,听守陵的老人讲述陵园的前世今生。

  为报“一饭之恩”

  老人积极奔走筹建陵园

  上世纪五十年代,上街镇沙堤村驻着福建省康复二院四所,收治的都是为解放福建、福州伤病情严重的解放军官兵。由于当时医疗技术不发达,许多官兵持续作战而错过最佳治疗期,病情较严重,共有80多位官兵先后在医院去世,长眠于沙堤村后的夕烟山上。随着时间流逝,这些烈士墓受损严重,整座山头仅存10块烈士墓碑,其他烈士墓已无法找到。

  沙堤村民赵善庆年少时家境贫困,在此养病的解放军官兵常把省下来的饭团、锅巴给他及家人吃。为报“一饭之恩”,2013年初,赵善庆等7名老人克服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等困难,坐着公交车奔走于市区、县政府、县民政局和上街镇政府。经过他们的呼吁,2013年底上街镇党委拨款11万元用于建设烈士陵园。

  2014年2月,陵园开工动建,7名老人成立了理事会,与施工人员一道将山上仅存的10座烈士坟墓和烈士遗骸移至陵园内安放好,并将墓碑石刻重新用红漆描摹。当年6月3日,占地70平方米左右的烈士陵园终于落成。

  呼吁为烈士寻亲

  只为让先烈英名长存

  陵园建成后,赵善庆等理事会成员的头等大事,就是在全社会呼吁为烈士寻亲。“许多牺牲官兵连个名字也没有,至少应该给他们留个名字让后人悼念吧!”抱着这样的共同心愿,赵善庆和村民们联络了包括本报和福州日报在内的多家媒体对夕烟山烈士陵园的故事进行宣传。

  在本地媒体的报道下,此事引起包括央视新闻频道、齐鲁晚报、扬州日报等全国10多家媒体的关注,在省内外多家媒体的积极联动下,闽清籍烈士黄金发、安徽宣城籍烈士华银国等4位烈士亲属相继被找到。

  2015年下半年,见赵善庆等村民经常解囊为烈士陵园垫钱,省民政厅有关人员专程前来调研,并决定拨款10万元用于完善陵园建设。老人们将这笔钱用于修建陵园大门两旁烈士浮雕、琉璃瓦、建设展示墙等,完善了陵园建设,使之成为上街乃至我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平台之一。“包括沙堤小学在内的多家中小学校每年清明和革命烈士纪念日都带领学生来此祭拜先烈,我们上街镇也经常组织干部来陵园宣誓、祭扫,希望通过活动永远铭记先烈对国家的付出。”上街镇宣传专干洪艺凡告诉记者道。

  (闽侯乡音 记者 林若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