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闽侯十大名片】昙石山文化遗址——远古时代闽台文化交流的见证

http://www.mhnews.com.cn  2016-12-23 11:24:38   来源:遇见闽侯微信公众号    【字号

  作为“闽侯十大名片”之一的昙石山文化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不仅开启了福建文明,让福建文明史由原来的3000年向远古大大推进了一步,也见证了远古时代闽台两地先民的交流往来历史……

  1954年1月,闽侯县在修建闽江堤坝时,在昙石村一座长方形的小山丘上,挖出了许多坛坛罐罐,这个中国东南沿海著名的新时器时代遗存,由此重见天日。这便是福建省考古史上第一个进行科学发掘的大规模史前文化遗址——昙石山文化遗址。

  ▲(昙石山博物馆)

  昙石山文化集中分布于闽江下游流域,延及东部沿海地区,并连接海峡两岸,是福建古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摇篮。它是我国东南沿海最早被命名的、也是福建省第一个被确认的考古学文化,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时期闽台两岸海洋文化的源头。

  ▲(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遗址厅)

  考古专家依据昙石山遗址挖掘出的墓葬叠压关系,经科学论证,判断昙石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的氏族墓地,由下而上,分三个时期,距今分别为5000年、4000年、3000年左右。层层叠压的墓葬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深邃的壕沟刻画出闽族部落的公共墓地,也划出了原始社会发展的脉络。

  ▲(昙石山遗址出土了多种多样的陶器)

  60多年来,昙石山文化遗址经历了10次考古发掘,大量的文化遗迹和出土的2000多件文物证明,该遗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惊现了不为人知的先秦闽族文化。在已发掘出的众多文物中,“中华第一灯”、昙石山人颧骨、原始瓷器、提线陶簋、殉葬男奴、陶釜等文物堪称“中华之最”。

  ▲(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展厅)

  昙石山文化的考古资料,除标志性的昙石山遗址外,还有闽侯庄边山、溪头遗址和福清东张下层等遗址作为补充,充分反映了福建新石器时代末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也充实了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

  其中新石器时代文化部分,被考古界确认为“昙石山文化”,是闽江流域古文化的摇篮,也是先秦闽族的发源地,因此,昙石山文化还是闽台两岸血脉相连的见证。

  ▲(昙石山人生活场景/资料图片)

  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地理环境接近,自然环境相似,两地密切的人文联系也源远流长。在昙石山文化时期,海峡两岸的先民冲破惊涛骇浪的险阻,往来交流,形成了类似的生产形态和生活习俗,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成为后来生活于太平洋群岛的南岛语系民族的重要来源之一。

  ▲(南岛语族后人参观昙石山遗址博物馆)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表现得更为明显。讨海,便成了昙石山人的主要生计之一,他们捕鱼捞虾,拾取螺蚌、河蚬,采集牡蛎。吃过的贝壳就地堆积,就成了今天考古发掘中所见的贝丘。贝丘文化的先民先流转至闽南沿海各地,后沿台湾海峡因海退期裸露的陆脊迁徙到台湾,再乘独木舟向海洋挺进,迁至环太平洋列岛。新石器时期的昙石山先民,被认为是南岛语族的共同祖先。2010年11月,波利尼西亚南岛语族后裔就曾跨越1.6万海里来到昙石山寻根。

  ▲(昙石山遗址出土的河蚬壳)

  而台湾新石器时代的大坌坑文化也证明了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一衣带水的密切关系。发现于台北县八里乡的大坌坑文化遗址,距今在5000-6500年间。当时的人们居住在海边台地或山坡上,从事渔猎、采集为主的生产活动,其石器为打制与磨制,陶器以粗绳纹为特征(故也称绳纹文化),与昙石山下层文化相一致。

  ▲(古代独木舟)

  作为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昙石山文化在福建史前文化的学术研究中独占鳌头,闽侯县也十分重视对这一珍贵文化遗址的保护和研究。2008年6月,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新馆落成并对外开放,占地112亩,包括展馆、考古发掘现场、民族文化区、遗址公园等,是一座依托考古而建立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目前陈列出来的仅是墓葬区,还有三分之二没有发掘,像居住区、生活区等仍在脚下沉睡着,大量有价值的、抢救性的考古发掘正待继续进行。如今的昙石山文化遗址,好似一位神秘的远古美人,如果她的神秘面纱被全部揭开,规模有望超过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昙石山遗址博物馆落成庆典/林岳铿摄)

  昙石山文化遗址为福建新石器时代区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的建立奠定了标尺,更是闽台人民自古以来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最好见证,我们期待着更多古老而又神秘的历史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一航文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