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一块光饼饱含爱国爱乡情

http://www.mhnews.com.cn  2014-12-15 11:26:22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麻线相系挎肩上,炭火烘烤孔中央”,看到这副对联,不少福州人会脱口而出:“这说的是福州光饼。”是的,光饼虽然不甚起眼,既没有蛋糕那么甜,也没有面包那么香,更没有华丽耀眼的包装,但光饼不仅是舌尖上的福州味,更是福州人爱国爱乡情结的一种寄托。

  2013年,省委宣传部等部门主办的福建省“2013年市长带你游”活动之“福建99种必尝美食”排行榜中,光饼与佛跳墙等同列一榜。

  光饼的原料很简单,不外乎面粉、水、盐、碱;每块光饼直径约8厘米、厚1.2~1.5厘米,中央再用光饼针穿一个洞。正宗光饼采用光饼炉和纯手工方法制成,整个制作过程得“争分夺秒”——因为面团一直在发酵,动作慢了碱会被酸吃掉,光饼的口感品质和卖相会受影响。

  闽侯上街镇沙堤村的“新义兴”光饼店的光饼最为出名。1881年“新义兴”光饼店落户洪山桥头,故俗称“洪山桥光饼”。福州人都知道“光饼圆圆一孔穿,洪山桥光饼最好食”,这可是从清朝光绪年间流传至今的一句美食佳话。如今,洪山桥新义兴光饼店已传到了第五代,其掌门人是毕业于福建警官职业学院的“80后”赵憾展。

  光饼除了刚出炉趁热吃,还有更讲究的吃法——光饼糟肉,先将光饼在油中炸过,再用红糟肉夹在饼中吃,还可配上雪里红、海苔等。光饼糟肉也极受外国朋友的喜爱,他们将之称为“福州的汉堡”。

  光饼之所以取“光”之名,与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有关:相传当年戚继光荡平浙江的倭寇后转战福建。盘踞福建的倭寇头目胆战心惊,急忙派了几个人前去探听情况。探子回来报告说,戚家军摇摇晃晃的,一天只走二三十里路,还得有七八天的路程。倭寇头目放下心,当即传令“先喝个痛快,然后再慢慢准备防御”。当晚,倭寇个个喝得酩酊大醉。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就在当天夜里,戚家军已如神兵天降,借着倭寇酒后熟睡的时机,突然袭击,把他们全部歼灭。

  原来,戚继光为了麻痹倭寇,行军时故意叫每个士兵腿上都绑个沙袋,放慢行军的速度,一天只走二三十里路。倭寇的探子前来刺探军情,戚家军任其回去报告。随后,戚继光下令烙制大量带孔的饼子,让每个士兵都带足够两天吃的数量,用绳子穿起来,背在身上,然后解下腿上的沙袋,疾速挺进。他们一路马不停蹄,饿了就拿饼吃,只用一天一夜的时间,就赶完了七八天的路程,出其不意地把倭寇消灭了。天明,外出避难的老百姓听到消息,纷纷回到自己的家园。戚继光见老百姓几年来备受倭寇的蹂躏,饥寒交迫,又命令士兵把剩下的饼子分给他们吃。老百姓感念戚继光的抗倭伟绩和对百姓的体恤,特将此饼取名为“光饼”。

  戚家军继续挺进时,百姓又纷纷自发烙制了大量这种饼子,送给戚家军,支援他们的抗倭战争。光饼的民间传说生动地表现了戚继光抗倭的丰功伟绩,也反映了人民对他的爱戴和怀念。

  光饼在福州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许多旅居海外的福州乡亲回榕总不忘品尝光饼,因为“这是家乡的味道,童年的记忆”。

  如果您在闽学、民俗、民间信仰、传统建筑、文学戏曲、历史名人、家训族规等传统文化中,认为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线索,可以写信至福州市鼓楼区小柳路85号福州日报采访部,邮编:350025;也可以发送邮件到fzrb83751111@163.com。(请标明“探访闽文化的精神力量”)光饼又叫“胜利饼”

  ——专家谈光饼相关民俗

  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对光饼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因为小时候他曾跟随父亲学过光饼制作技艺。昨日,方炳桂告诉记者,因为光饼助戚继光大败倭寇,所以祖祖辈辈在福州生活的“老福州”又将光饼称为“胜利饼”。旧时福州人参加乡试,往往会带上光饼,既可博个好彩头,又可充饥,一举两得。当代福州孩子考大学时,爷爷奶奶辈的长者也总要把一块光饼往孩子身上塞,也是沾胜利饼之名,取“高考大捷”之意。

  方炳桂还告诉记者,福州人清明祭祖,有一样祭品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光饼,光饼承载了福州人对戚继光等先烈和先人的感念之情。

  (福州日报 记者 吴晖/文 俞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