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权威媒体看闽侯 >> 正文

闽侯拟推5座古厝让社会“认养”

http://www.mhnews.com.cn  2019-06-18 15:27:28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闽侯拟推5座古厝让社会“认养”

  白沙镇新坡村永奋永襄厝。

  最近,闽侯文保工作和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又掀起一波新的热潮。

  在白沙镇新坡村,随着永奋永襄厝修缮工程的完成,闽侯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正深入挖掘、提升古厝历史价值。在白沙镇林柄村,作为当地清代木构民居建筑和典型实例的古厝李宅,如今也正在打造“书院”空间。

  “文物是历史最好的见证。”闽侯县有关领导表示,为传承和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留住乡愁,闽侯一直在努力。

  古厝有看点更有未解之谜

  提起单体古民居建筑,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全国最大的古民居——闽清宏琳厝,却不知在白沙镇新坡村,也坐落着一座建于乾隆初年的江氏古厝(又称永奋永襄厝),它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比宏琳厝还要“年长”59岁。

  这座古厝为宋末民族英雄江万里后裔永奋、永襄兄弟所建。古厝纵向排列计有七座,连成一体,是闽侯典型的民居建筑群。古厝厅堂面阔9米多,深逾25米,高10米多,如此宽敞高大的厅堂全国罕见,让《中国厅堂》的编著者——上海同济大学教授路秉杰发出“要看厅堂,就要看新坡厅堂”的感叹。同时,古厝布局由南至北一座比一座高,主人取步步高升之寓意,希望家族生活越来越好。值得注意的是,在古厝内,门窗、格扇以及柱础中雕饰着鱼、虾、蟹、蚌等水生物图案,以独特的木雕、石刻语言,透露出地处闽江下游的新坡“海洋文化”的浓郁气息。院内书院二楼长达数十米的美人靠异常精妙,被视为镇厝之宝,上面雕刻着108组形态各异的人物、花卉图案和吉祥文字饰样。

  古厝至今仍存两大未解谜团:一、江氏兄弟世代为农,兴建如此庞大“豪宅”的财资从何而来?二、那些体积巨大的建材是如何运进山的?这有待进一步考证、解读,也成为闽侯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推介和吸引游客前来参观的重点内容。

  林柄李宅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为四合院式民居。屏门上方、檐下雀替、轩梁、槅扇等处木构件雕刻技艺精湛,左厢房上墙头壁画也很精美。该厝是当地清代木构民居建筑的典型实例。如今,这里被定位为有书香、有颜值、有乡愁的地方,并结合共享概念开展国学活动,成为让村民、游客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教育基地。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活化”

  闽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极为丰富,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7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文物点389处。广为人知的古建古厝,有灵济宫碑亭、镇国宝塔、鸿尾溪源寨、大湖和廷坪古廊桥等。

  为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闽侯县成立了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领导小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担任主任或组长,实现文物保护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精细化长效管理。同时,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更新规划中,把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恢复以及合理利用同城乡的建设开发过程结合起来,实现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的双赢。

  保护文物逐步成为全社会共识。比如,省委党校建设项目涉及文物点赤塘山遗址,闽侯县主动将120亩土地作为遗址公园予以保护,并增加200多万元进行考古发掘、墓壁保护等;闽侯二桥项目涉及的白头山遗址和春风村九座古民居,也得到了有效保护。企业单位也增强文保意识,如竹岐安置房建设项目涉及文物点苏洋桥,建设方能够主动保护,落实苏洋桥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文物保护意识不断深入人心。正在开展修复工作的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在实施保护修复过程中,力求最大限度留存文物历史风貌。

  据统计,2018年以来,闽侯县共实施文物保护工程11项,总投资近2080万元。闽侯县还鼓励各种非国有资本介入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进一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活化”利用工作。今年,闽侯县拟推出5座古厝让社会“认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文物保护利用新机制,并将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推出高品位的文化遗产旅游、乡村旅游,实现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

  (福州晚报 记者 陈木易 通讯员 张存金 陈建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