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权威媒体看闽侯 >> 正文

“昙石山·南岛语族·海上福州”主题论坛举行

http://www.mhnews.com.cn  2017-11-30 10:27:40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昙石山·南岛语族·海上福州”主题论坛现场。通讯员陈飞扬 摄

  福州日报讯 昨日上午,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闽侯县政府、闽都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昙石山·南岛语族·海上福州”主题论坛在闽侯县文化中心演播厅举行。市委原常委、秘书长,闽都文化研究会会长徐启源出席论坛并致辞。

  本次主题论坛由闽都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首席顾问、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卢美松担任学术主持人,福州市博物馆馆长张振玉、闽江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院长薛菁、昙石山博物馆原馆长欧潭生、福建博物院原院长杨琮、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系教授董建辉担任发言嘉宾,闽都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福建师大原副校长汪征鲁作总结发言。

  专家们从多个角度深入介绍了昙石山文化、南岛语族文化、海上福州战略及三者间的密切关系。据介绍,昙石山文化是福建古文化的摇篮和先秦闽族的发源地,将福建文明史由原来的3000年向远古大大推进了一步;福州文化历史悠久,是南岛语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州濒海濒江的独特地理位置,集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于一体,形成了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的闽都文化,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主题论坛精彩发言摘要

  【背景】昙石山文化遗址历经60多年来的8次挖掘和持续深入的考古研究,揭示了昙石山文化的源流、在新石器时代文化及福建闽越文化中的地位,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南岛语族”是唯一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岛屿上的族群,最新研究表明,以福建为中心的大陆东南沿海是“南岛语族”向大洋迁徙的始发地。近年,南岛语族后人福建寻根活动,引发了对福建人史前文化整体梳理的追溯热潮。

  ■记者黄凌 整理

  福州吹响海洋进军集结号

  福州市博物馆馆长 张振玉

  福州港自古以来是中国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汉代有东冶港(福州港前身);唐代福州港与广州港、扬州港并列为三大贸易港口;宋代福州港出现“百货随船潮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繁荣景象;明代郑和下西洋驻泊太平港(长乐内河港);近代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成为“三大茶港”之一;直至现在的新港、马尾港,形成了2200多年经久不衰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

  如今,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海上福州”的发展战略,是在秉承福州从古代的沿河型城市向沿江型城市发展的基础上,跨越传统的城市格局,顺势而为,提出建设沿海型的滨海新城的蓝图构想,实现了从走向海洋、探索海洋转变为跨越海洋、世界融通,使福州从海洋大市建设成为海洋强市,吹响向海洋进军最有力的集结号。

  南岛语族与古代中国南方民族渊源深

  闽江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院长 薛菁

  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南岛语族与古代中国南方的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福建沿海的史前文化与太平洋地区史前文化的关系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壳丘头文化”和“昙石山文化”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这对于探索海峡两岸人文血脉关系、人类向海洋的拓展、远古航海技术的起源等,有着极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目前这个阶段,囿于古代并没有留下任何关于南岛语族的起源的文献资料,在东南亚的考古工作做得也还不够丰富、精确,因此只能凭史学家、人类学家的主观判断,把南岛语族的历史用考古方法自东向西,一段段地推溯。中间所碰到诸多缺环尚待解决,必须依靠大规模的田野考古发掘,用大量的实物数据加以科学论证。

  福州喝汤饮食文化四五千年前形成

  昙石山博物馆原馆长 欧潭生

  昙石山文化遗址自1954年发现以来,共进行八次发掘,发现83座墓葬,其余均为灰坑、壕沟和陶窑。在131号夫妇合葬墓底下,发现一座墓陪葬陶器29件,其中大大小小陶釜共有18件,这在全国新石器时代墓葬中也是仅见。陶釜相当于现在的砂锅。由于昙石山人靠江、靠海,河鲜和海鲜不能混煮,必须分门别类清炖出来才合口味。因此说,福州人爱喝汤的饮食文化,早在四五千年前昙石山人中就已形成。这是源于水土、源于气候、源于河鲜海鲜的特殊需要。

  1999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日联合考察昙石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潘其风教授和日本骨骼鉴定专家来昙石山鉴定昙石山人骨骼。其中137号墓主人为25岁左右年轻女性,其“左侧颧骨分为上下两部分,下方颧骨块被称之为‘日本人骨’”。日本文化不仅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连日本人种也要追溯到昙石山人。因此这块现代解剖学称之为“日本人骨”的颧骨块,应该称为“昙石山人颧骨”。

  昙石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典型海洋文化

  福建博物院原院长 杨琮

  昙石山文化,是由本地新石器早期的亮岛文化、壳丘头文化发展产生的,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典型的海洋文化。史前的航海活动及移民,又为以后历史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早期实践。

  自汉代以来至清代的2000多年间,福州始终是中国海上交通的重要港口和中转枢纽。但囿于目前的海洋文化和海丝文化还研究得不够深入,很多研究者认为宋元时期泉州港是东方第一大港,而福州港处于衰落期。这是与史实不符合的,宋元时期恰恰是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和外贸集散地的历史高峰期。泉州作为东方重要贸易口岸的大发展,也正是得益于闽江经济带和福州海港的大力支撑。因此,宋元时期福州、泉州两港双峰并峙,使福建成为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耀眼的明珠。

  南岛语族文化与大陆东南沿海史前文化是统一整体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系教授 董建辉

  目前已知最早的有农业、用陶器的台湾史前文化是大坌坑文化,主要分布在台湾西海岸。在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与大坌坑文化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是壳丘头类型文化,其文化年代被推定为在公元前4000年~5000年间。

  比壳丘头文化稍晚的是昙石山文化,其下层遗存的年代一般被认为是公元前2000年~3500年之间,正好是大坌坑文化的下限年代。其重要遗址还包括庄边山、溪头以及福清的东张等遗址的下层遗存。最具特色的文化遗存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彩陶的发现,与台湾南部凤鼻头遗址为代表的彩陶文化特征基本相同,而且两个遗址的年代也基本相当,由此可见二者间关系之密切。

  或者更准确地说,南岛语族的起源地就在大陆东南沿海。而昙石山文化是这个证据链上极其重要的一环,它表明至少在4000多年以前,台湾的南岛语族文化与大陆东南沿海的史前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文化整体。

  南岛语族起源可从三方面入手研究

  福建师大原副校长 汪征鲁

  关于南岛语族的起源问题,学者至少可以从体质人类学、考古学和语言学三方面分别入手研究。体质人类学的线索比较复杂,而且在南岛语族居住范围内的时期有过其他种族出现,不同种族之间有过不同程度的通婚,所以这中间的条理一时难以梳理清楚。

  从考古学的资料复原南岛语族的历史,应当是最可靠的一种方式。但是目前东南亚的考古工作做得不够精确,把南岛语族的历史用考古方法自东向西一段段追溯的话,中间碰到许多缺失,因此,南岛语族的考古工作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有无量的前途。

  语言学对南岛语族起源地和时代的研究,大致有三个不同的途径:语系的分群以及语层的区位关系的断定;词汇统计年代学的研究;“原南岛语”的拟测和它显示出来的早期文化。

  (福州日报 记者 黄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