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他们常给孩子吃饺子油条

http://www.mhnews.com.cn  2014-06-16 16:59:38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5日,本报报道了闽侯上街镇沙堤村村民赵善庆和6名村民一起,为80多位烈士建陵园的感人故事。报道见报后,在市民尤其是该村村民中引起强烈反响。连日来,村民们积极向记者提供相关线索。

  解放军常给贫困孩子吃油条饺子

  “你看,这里当时住的都是解放军。”64岁的沙堤村村民赵汝祥指着自家2楼的一排房屋激动地说,这座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大宅子,建于解放前,为爷爷的大哥赵不锜所有,后来成了康复医院的“住院部”。

  赵汝祥介绍,这座2层的木宅共有大大小小38个房间,当时住着伤病较重的解放军。“你看,这里还有解放军当时写的字呢。”在赵汝祥指引下,墙上的字隐约可见,只是时日久远,无法辨认。

  记者看到,历经几十年风雨,这座木制老宅还保留着原来的外观,只是已不复当年的热闹,显得有些破败,原先解放军居住的房屋堆满了不少杂物。

  在赵汝祥的记忆里,“解放军”一词,代表的是可亲可敬的形象。“那时候我还小,他们很喜欢孩子,经常包饺子给我吃,直到1956年左右医院搬离村中。现在想想,挺怀念他们的!”

  “我没有少吃他们给的油条。”67岁的村民赵善楼说,他家住在房子对面,看到解放军吃早餐,他起初探出头怯生生地看着。一些士兵看到他,和蔼地拿起手中的油条笑着向他招手:“来,油条给你!”一开始,年少的赵善楼有些紧张害怕,时间久了,便觉得解放军十分友善,把村里的小朋友当亲人一样对待。

  为防敌人投毒解放军为水井上锁

  木制老宅厨房边,一口用水泥砌成、高于地面五六十厘米的古井十分显眼。“这是医院医护人员、伤员和附近群众唯一的生活用水来源。”村民赵善楼介绍。

  记者注意到,这口古井直径约90厘米,因村民不再使用,井里的水有些泛黄。在井内外两侧,各有2个凹槽。赵善楼说,这是为了给井上锁用的。

  据介绍,当时刚解放,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仍不同程度存在。为了保护医院人员饮用水安全,防止敌人投毒,医院专门做了一个木制井盖,嵌在凹槽里。每天晚上9点多盖起来,第二天5点多打开,专门有解放军战士站岗。

  在村里,还有不少康复医院的“印记”。距古井五六十米处,有2座古宅院。村民们介绍,这是康复医院的“手术室”宝和厝与“住院部”仕夫厝,如今都已闲置多年。建于康熙年间的兴福寺,紧靠夕烟山,是病危或病亡官兵的安放地,一些官兵病逝后,由村民抬去用棺木安葬。讲起这段故事,村里一些老人连连叹息。

  一位烈士遗骸已迁回老家

  几名村民介绍,80余位烈士安葬到夕烟山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仅有一位烈士的亲属千里迢迢来到这儿,将烈士遗骸移回老家。该烈士亲属通过什么渠道获知烈士埋葬地,烈士籍贯及遗骸迁移时间已无据可查。

  “别说无名烈士了,10位已知姓名的烈士,他们的亲属也不知道埋葬地。如果知道,他们肯定会来看一看。”陵园理事会理事、村民赵不流感叹道。

  赵不流指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在纪念碑下介绍:“这下面,共安放20多位无名烈士的遗骸和遗物,因无法辨认,只好集中安放。”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是当年这个野战医院的知情者,或者知悉当年在沙堤村牺牲官兵的相关信息,请拨打本报党报热线83751111或通过新浪微博@福州日报,与我们取得联系,完成沙堤村几位老人为烈士留名的心愿。

  (福州日报 记者 张铁国 孙漫 文/摄 通讯员 陈宗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