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建烈士陵园慰英灵
http://www.mhnews.com.cn 2014-06-05 17:41:05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福州日报讯3日上午,100多名来自福州市区和闽侯县的党政军各界人士齐聚闽侯县上街镇沙堤村,出席村里新建成的夕烟烈士陵园落成典礼。这座烈士陵园的建成,凝聚着倡导者、村民赵善庆以及另6位村民的心血。
往事:
解放军省下饭团助贫民
赵善庆今年73岁,共有兄弟姐妹6人,由于孩子多,家里经常揭不开锅。在他十一二岁时,正值福州解放,一个野战医院进驻村里,医院收治着为解放福建而受伤的官兵。
赵善庆介绍,那时医院就设在村里三四户大户人家的宽敞宅院里,加上伤病员,规模长期保持100多人。有一次,他跑到医院玩,正值午饭时间,看着站在门口眼馋的赵善庆,解放军的医护人员便把充饥的饭团、锅巴省下来给他吃。赵善庆舍不得吃,就拿回家分给兄弟姐妹一起吃。
“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每隔三四天就去一次医院,医护人员、炊事员和好得差不多的伤病员,都会给我锅巴和饭团,有时候一次可以提一小篮子回家。要是没有他们给吃的,我们还不知道能不能活到现在!”说起这些,老人充满感激之情。
感恩:
奔走1年建起烈士陵园
赵善庆说,由于当时这个野战医院医疗设备不够先进,交通又不发达,从各地辗转而来的受伤官兵,不少因伤势严重或者错过抢救时间而牺牲,就地安葬在村里的夕烟山上。
“两三年时间里,我亲手掩埋了七八十人。”83岁的村民赵福祥老人告诉记者,他与八九个村民一道,当年专门负责将牺牲官兵遗体掩埋在夕烟山上。“这些官兵级别最高的是副师长,也有连长、排长和战士。”村民赵耿忠老人说,他小时候看到山上插着不少用木块制作的简易墓碑和石碑,碑文上写着牺牲官兵的姓名、职务、籍贯等相关信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墓碑遗失或损坏严重,整座山头仅存10块烈士墓碑,东倒西歪地竖在杂草丛中,其他烈士墓已无法找到。赵善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心痛地说:“这些官兵为解放福州牺牲了,我们不能忘记!看到他们现在躺在杂草中,有的连名字也没有,我真是过意不去啊!再不给他们建个集中的陵园供后人瞻仰,以后更难找了!”
去年初,赵善庆与赵剑雄、赵永春等6名老人谈起想在山上建一个烈士陵园,以告慰先烈英灵,几位老人一致同意。在接下来的1年多时间里,几位老人克服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等困难,坐着公交车奔走于市区、县政府、县民政局和上街镇政府。经过一番努力,去年底,上街镇党委拨款11万元用于建设烈士陵园。
今年2月,陵园终于动工建设,7位老人成立了理事会,与施工人员一道在工地上帮忙。他们将山上仅存的10座烈士坟墓和烈士遗骸移至陵园内安放好,并将墓碑石刻重新用红漆描摹。6月3日,占地70平方米左右的烈士陵园终于落成。
心愿:
有生之年想让烈士留英名
记者昨天来到陵园,只见陵园门口的大石上,原福州军区副政委王直将军题写的“肃穆”2个行书大字格外醒目,陵园门口有一副楹联:壮志凌云昭日月,新天焕彩慰英灵。陵园用围墙围起,新竖立的10块石墓碑排列整齐。红纸上的“陵园简介”写着修建烈士陵园的意义:为供人瞻仰,唤起民众发扬革命先烈之精神,激励后人奋起为实现中华强国梦而努力。
赵善庆说,先将陵园简介写在红纸上,是因为他们想等找到其他烈士的相关资料后,再一起正式刻到陵园的墙上。而如今,另70余名烈士的资料却无处可寻。“当时埋在夕烟山上的烈士,共有80余人,现在只有10个官兵的信息可根据碑文了解,其他牺牲官兵连个名字也没有,至少应该给他们留个名字让后人悼念吧!”赵永春说。
烈士陵园建成前,赵善庆、赵永春等人先后奔走于有关部门,但完全查不到当年牺牲官兵的相关信息。
记者昨天来到闽侯县上街镇政府,镇社会事务办有关人士表示,他们没有相关资料。闽侯县民政局优抚安置科科长黄音说,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烈士的资料由其籍贯所在地掌握,县里并没有相关信息,更不了解这个野战医院属于哪支部队。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是当年这个野战医院的知情者,或者知悉当年在沙堤村牺牲官兵的相关信息,请拨打本报党报热线83751111或通过新浪微博@福州日报,与我们取得联系,完成几位老人为烈士留名的心愿。
(福州日报 记者 张铁国/文郑帅/摄 通讯员 吴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