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权威媒体看闽侯 >> 正文

百年私塾环翠楼

http://www.mhnews.com.cn  2014-04-21 14:33:09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在闽侯上街厚美村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本厝的北面,有一座乡间中式建筑,坐北朝南,六扇五间两层全木结构,地面用巨大的板石铺成。

  记者是当地人,小时候听老人说,这栋楼有200多年历史了。如今只见木门紧锁,住在里头的村民已陆陆续续盖起了新房,离老屋而去。邻近有几名老人在喝茶聊天,他们以前都是这栋楼的老住户。闲聊中,已到耄耋之年的张德康老人用手一指:“这楼啊,叫环翠楼,以前曾是私塾,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都还有乡间子弟在此念书。”老人今年已经83岁,曾在福州市政工程管理处工作近40年。老人6岁开始进入环翠楼读书,念了3年的“四书五经”后,9岁上了新学。老人见记者对此楼感兴趣,便热情地拿出了族谱和张氏文化志,介绍起了这座楼的前世今生。

  张大本设馆授学业

  “环翠楼是淑显公的长子、大本厝的建造者大本公胞兄大榕公分得的家业。后来大本公决定在这里设馆收学生,办学授业。”张德康老人介绍说。环翠楼的历史比大本厝更加悠久,其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大本公的父亲淑显公建造。因为此楼环以回廊,前后两书院,东、西、南三面墙,四周翠竹环绕,常年郁郁葱葱而得名。环翠楼成了方圆几十里办学兴学的发源地,是闽侯县古老、有威望的私塾书斋之一。当年名师荟萃,书声琅琅,骚人墨客多会于此咏诗作赋。

  “学生30个左右,不仅有男学生,还有三四个女学生。但分开念书,女学生教室在楼上右厢这间。”老人指着二楼的一间房子说。当年在环翠楼念书的学生除了本村子弟,还有上街村、金桥村、余盛村等附近村庄的孩子。“家里穷,开学时我是扛着一麻袋的番薯来缴学费的。”老人告诉我们,当年学费是一年10块银元,对于农家贫困子弟,大本公还会给予接济。每年大本公会捐赠20担谷子作为教育基金,并带动乡间富有人家慷慨解囊。

  “那时候啊,我们就绕着这个环廊,笑着跑来跑去,追逐嬉戏……”老人回忆道,二楼环廊是当年学生的“小乐园”,充满了老人童年的记忆。环翠楼内有花厅、假山、鱼池。书院存书上千卷,多是文史哲古籍,张家族谱一应俱全。花厅内立文昌帝君塑像,四壁张挂名人字画,正中设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香位,楼前草坪一片设置石鼓、石桌,培植花草。鱼池中放养鲢、草、鲫各种鱼类。每年四月,大本公会择吉日光学办酒席,宴请学生和家长,俗称“扛斋”。后来,这样的光学办酒席成为传统,年年举办,成为了私塾与家长沟通一条不可或缺的纽带。

  如今,花厅、假山、鱼池早已不见踪影。上千卷文史哲古籍、文昌帝君塑像也在“文革”中毁坏殆尽,只剩下一块当年放置假山的石槽底座,后来被大本厝后人迁移至新房的顶楼,收藏起来。

  张启迪执教育桃李

  现今在大本厝三柱大厅的屏门上,仍贴着一份张启迪老先生在清朝最后一届县试中,名列秀才金榜第一名的捷报复制品。

  启迪公,字君惠,号幼翼。生于1874年,是在此楼执教时间最长的先生。从上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培育了上千名学子。辛亥革命后,启迪公回到环翠楼执教,直至终年。启迪公所培育的学生中,包括1933年参加革命,解放后曾任中共莆田地委书记处书记、第二书记,福建省测绘局党委书记、局长的张哲等。环翠楼最后一届的学生中,林其营先生还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

  “先生面容和善,但学生违反纪律或念书不用功的时候也是会受到处罚的,先生会用戒尺打手心。”70多年过去了,但张德康老人回忆起当年背不出《三字经》而受罚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当年在环翠楼执教的先生多是上街的乡绅名仕,曾掌教环翠楼的名师有:福州何履享进士、上街丹屿村林慰溪举人、上街沙堤村名仕赵仲孚等。传道,授业,解惑。先生严谨,学生勤奋。

  陈若霖谢恩泪满襟

  探寻历史足迹,见证古楼瑰宝。这座乡间园林书斋居然留下了福州杰出历史人物陈若霖、张元奇、林则徐、林炳章等人的足迹。

  闽剧《陈若霖斩皇子》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一代名臣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的光辉形象令人崇敬。然而,陈若霖登上仕途前曾来过环翠楼的历史却鲜为人知。

  陈若霖少年时,求名于科举。虽多次赴考,但屡试不第。其父要他弃学拜师从艺,学做裁缝。淑显公是陈若霖父亲的同窗好友,两人交情甚笃,得知这一消息后,劝其父曰:“若霖仪表堂堂,天分甚高,刻苦勤奋,日后必成大器,不妨让他再考一回。”陈若霖的父亲听后改变了主意,同意让儿子再次赴考。这一次,陈若霖果然马到成功,县试中秀才,乡试中举人,进京殿试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捷报连连,青云直上,官至刑部尚书。

  淑显公的一席话改变了陈若霖的命运。中了进士后,陈若霖专程前来拜谢。淑显公之子将陈若霖迎进了环翠楼,以礼相待。陈若霖得知恩人已逝去,一度哽咽,涕泪满襟。此事厚美村老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

  林则徐赠联见真情

  现今在大本公旧厝七柱大厅挂着一副楹联:“朗月照人如鉴临水,时雨润物自叶派根。”落款是“愚弟林则徐顿首”“林则徐与淑显公长子大榕公是同科举人,同窗好友。”大本厝后人张龚先生介绍道,当年林则徐应大榕公之邀,光临环翠楼吟诗作赋,游兴甚浓。临别之时,林则徐挥毫写下一联赠大榕公。

  据说,现在在祖厝的附墙柱上也有林则徐赠给大榕公的一副楹联,但很可惜毁于“文革”期间。如今只能看见它曾存在过的痕迹,依稀模糊的几个字。

  张元奇返乡登斯楼

  厚美村老人会附近立着一块修堤碑,碑高190厘米、宽48厘米、厚14厘米,碑身阴刻楷书200多字。落款中华民国四年五月,福建水利局局长林炳章。内容详细记述了张元奇任中华民国福建第一任省长(时称民政长)、林炳章任福建水利局局长期间疏浚闽江河道,修筑闽江西岸防洪堤坝的情况。

  “这块石碑是村民在清理阴沟时发现的,村里的老人特意选择在去年中秋节,将这块修堤碑立于村里的老人会附近,这是历史的见证。”厚美村张君耀老师向记者介绍了这块修堤碑的来历。

  据《福州大事记》记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三日,闽江上游溪洪暴发,福州城内平地水深2米至3米,田园庐舍浸没甚多。”厚美村防洪堤决口,整个上街成了一片汪洋。当时全村只有环翠楼是两层全木结构,成了村民的避灾地。灾后村民展开自救,齐心协力,堵住决口。

  1912年11月16日,张元奇被任命为福建民政长。1913年1月9日回闽到任,随后返乡查看灾情,在环翠楼召集乡亲父老,商议赈灾事宜,并挥毫书写一副楹联赠与启迪公。联曰:“积德已从三世种,新诗说尽万物情。”楹联挂在环翠楼书屋。环翠楼曾是是乡里的议事公馆。张元奇出任民政长后,三度回乡,均在环翠楼与乡亲商议乡间大事。

  张元奇回到厚美,当即决定拨款加固闽江西岸防洪堤,使堤内园地面积扩大了200多亩,另外在鼓山洲及厚美村防洪堤外栽种竹子数排,这样既可减轻洪水对堤坝的冲击力,更重要的是还能疏浚闽江河道,加快洪峰入海的速度。因为鼓山洲和厚美村地处闽江南港和北港的分叉口,江面陡然变宽很多,水流缓慢致使泥沙大量沉积,河床逐年升高,对闽江西岸以及省城福州均是隐患。堤外栽竹与修堤两项工程,由时任福建水利局局长林炳章具体负责,他是林则徐的曾孙、陈宝琛的女婿。工程告竣,遂立碑于厚美堰前,碑身坐东朝西,“大跃进”年代被移作他用,后填埋于阴沟之中,直至被村民发现。

  注:大本厝:起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位于闽侯县上街镇厚美村,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造者是一位乡绅,名叫张大本,故称“大本厝”。一门五举人,兴盛一时,传为佳话。大本厝是闽侯县文物保护单位。

  张元奇(1858—1922),号姜斋,闽侯县上街镇厚美村人。清光绪十二年,登进士第。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五年,授翰林院编修。曾任湖南岳州知府、奉天锦州知府、内务次长、福建民政长、参政院参政、肃政厅肃政史、经济调查局总裁,1919年7月起曾与毛泽东同志在创办《湘江评论》中共事。

  陈若霖(1759—1832),字宗觐,号望坡,福建闽县(今福州)人。陈宝琛为其曾孙。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历云南、广东、河南、浙江巡抚。

  以上资料来源:《福州市志》《鼓山艺文志》

  □相关链接

  厚美村曾办多所学校

  据大本公后人张龚先生、张德康先生,以及附近上了年纪的村民介绍,厚美村办过书斋、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厚美这个小小村庄不愧为闽侯县乃至福州地区中式教育的典范。

  厚美小学:

  厚美小学自创办以来都设在厚美张氏宗祠,因场地狭小,学生上课很不方便。为发展教育事业,大本公第五世裔孙——秉诚公,积极倡议,四处奔走,村中热心人士和海外华侨积极捐献建校资金。1941年,厚美小学两层砖木结构校舍建成,周边侯官、金桥、余盛等村的家长不惜路远,纷纷把子女送来读书。

  私立厚美初级中学:

  大本公第五世裔孙——秉镛公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经济系本科,是厚美村第一批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任福建省税务局高级税务员。其回到厚美后,与乡绅英罕先生联手创办了“私立厚美初级中学”,亲任校长。日寇侵华,福州沦陷后停办。抗战胜利后在福州环城路复办,升级为“福州厚美中学”。解放后由政府接管,并入福州市第二中学。

  福建革命大学:

  解放初,福建革命大学曾经办于厚美村,校舍设在村民张子溪横厝,利用大本厝前门空地作为学生活动和节日放映电影的场地。据张德康老人介绍,“革大”曾在大本厝前门空地放过无声电影——《祥林嫂》。

  大本厝七世裔孙,现年83岁的张思奇先生就曾毕业于“革大”,退休前任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

  (陈微/文 福州晚报记者 张维璟/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