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牛倌”陈友珍 山区生态养肉牛
http://www.mhnews.com.cn 2013-10-28 15:03:05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陈友珍正在给牛喂盐水
福州新闻网讯 26日上午,在闽侯鸿尾乡南园村后洋自然村的大山里,一名中年男子左手提着一个装盐水的铁桶,残留在右手的大拇指则夹着一根小木棍,只见他轻轻敲打铁桶,刚才还在田里吃草的牛儿,立即“听话”地涌向他(如图)。
他叫陈友珍。在闽侯鸿尾乡,陈友珍的“名气”可不小:一是他身残志坚,扎根深山10年养肉牛;二是他养的牛,长年在山上吃野草,算得上“原生态”。
机器切掉四根手指
26日,记者刚到后洋村口,便被竹条和木棍搭起来的篱笆拦住了去路。这是陈友珍为养牛而搭建的。过了篱笆,一头正在地里吃草的小黄牛见到记者,立即往主人陈友珍家方向走去,仿佛是在给记者带路。眼前开阔的水稻田里,刚收割了稻子,30多头黄牛正在田里觅食。
陈友珍说,2003年10月的一天,他在加工一家工艺品厂的材料时,右手5根手指除大拇指外,另4根被加工机器齐根切断,成了一名肢体四级残疾人。
没有了手指,右手基本上废了。可生活还得继续,父母和妻儿还需要照顾。看着乡亲们一个个走出大山外出务工、经商,本份的陈友珍选择了留守。
扎根深山养起肉牛
后洋自然村地广人稀山多,鼎盛时期居住有200多名村民,可目前留在村里的村民却不足15人。记者在村子周边的山谷看到,许多水稻田因长期无人耕作而抛荒多年。
陈友珍告诉记者,以往几乎每户村民都养牛用于耕地,地抛荒后,牛也闲了,于是他决定收购村民的牛,将其繁殖成肉牛。
没有钱买牛,陈友珍只好每年新增两三头,有的村民看到他的难处,主动将牛赊账低价卖给他。如今,陈友珍养的牛数量已从2003年的一两头,发展到现在的28头。
村里4个山头有着2000多亩的山地,陈友珍在每座山的四周,用楠竹和竹条设起了五六公里长的“关卡”,山与山之间也设有让牛群通往的“门”。一座山放养十天半个月后,再将牛群赶到另一座山,除了冬天下雪需要给牛群补充些稻草、干红薯藤外,牛儿平时基本上不需要喂养。
此外,牛儿也不需要每天赶回家。陈友珍在每个山上都搭建了简易的牛棚给牛避雨。只有暴风雨天,他才会将小牛和母牛牵回家。
一次,天气预报说有大雨,他与父亲陈泽财去山上找牛。当陈泽财牵着母牛,他抱着出生才2天的小牛越过一条二三米宽的小溪后,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如果晚过去几分钟,我们和牛都有可能被大水冲走。”陈友珍说。
“每隔两三天要与父亲或者妻子步行巡山,看看栅栏有没有被牛群破坏,走完一座山,要六七个小时。”陈友珍告诉记者,如此生态养殖,让肉牛价格看好,许多村民慕名前来买牛肉吃。一年下来,年纯收入10多万元,还供不应求。
县乡残联送来创业补助款
今年6月初,闽侯县鸿尾乡残联理事长胡忠到村里走访时,眼尖的他看到陈友珍残疾的右手。陈友珍说,这些年,他从未将自己的情况向有关部门提过,只想自力更生,在山里创业。听说陈友珍的事后,回到乡里,胡忠为陈友珍申请办理了残疾人登记手续和相关证件,并将其情况向上汇报,争取市、县相关政策扶持。26日,闽侯县残联理事长潘则成带领县、乡残联工作人员,来到陈友珍家里,为他送来补助款和慰问金。
拿着这笔创业就业补助款,陈友珍感动之余,又有了新的打算。他表示,想进一步扩大肉牛养殖规模,带动留守村民尤其是周边村的残疾人共同致富。
(福州日报记者 张铁国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