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头条新闻 >> 正文

闽侯文化产业: “小玩意”做成“大产业”

http://www.mhnews.com.cn  2013-06-20 08:35:40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福建中元艺术品有限公司的根雕艺术品。

  题图:福州星月家居装饰用品有限公司,一位老艺人正在仔细地察看精心制作的脱胎漆器的坯胎。

  核心提示

  八闽首邑闽侯,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闽侯县颇为抢眼,是唯一连续三年获得经济实力“十强”兼经济发展“十佳”的县市,这当中,除了以东南、奔驰“两车”为表征的汽车产业发挥着龙头引领作用,悄然崛起的文化产业也起到重要支撑作用。2012年,闽侯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亿元,占GDP比重为1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一倍。闽侯文化渐渐走上成就“软实力”的产业化之途,突出代表就是铁木竹藤工艺品和上街根雕,前者的出口量已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而上街根雕约占全国80%的市场份额,上街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根雕生产、销售基地之一。

  沿着国道316线,从闽侯青口出发,由南向北,过南屿、上街,到竹岐、鸿尾,一路可见东南汽车、福建奔驰、福建联合动力,也可见大大小小的根雕厂、竹木藤铁等工艺品企业。

  把“小玩意”做成“大产业”,文化积淀深厚的八闽首邑闽侯已经颇有斩获:2012年,该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亿元,占GDP比重为1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一倍。文化产业已成为闽侯县支柱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支柱”如何确立,将发挥怎样的效应?且让我们对最具代表性的铁木工艺品、上街根雕作一番观照。

  铁木工艺品:

  创新应对提升竞争力

  闽侯山区多产竹子,过去在鸿尾、竹岐、白沙一带,素有用竹子编织工艺品的传统。不过,除了上世纪70年代创办的“闽侯县工艺美术厂”,大多是家庭作坊,谈不上产业化。

  改变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1990年,专注外销市场的福建闽兴编织品有限公司创立,在其引领下,外向型工艺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98年,工艺品产业出口额11.2亿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85%以上。

  进入新世纪后,闽侯县决定打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现状,实行集聚发展。目前,这一格局基本形成——以闽兴、闽泉、云飞等企业为龙头,以白沙、鸿尾、荆溪等乡镇为集聚地,以铁件、皮件、竹草编和木制品为主导产品,辅以包装、物流、原材料供应,形成产业链和规模效应。

  由于基本上做外销,闽侯工艺品企业频频亮相广交会,订单成交额一度居于我省同行业首位。不过,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袭来,加之人民币持续升值,巨大挑战也接踵而至。

  唯有适应市场变化,创新应对。“这些企业长期做外单生意,一下子就放弃,掉转头做内销不现实。”闽侯县工艺品同业公会秘书长洪敏杰说。创新体现在创意、设计、包装等方面,比如过去出口的圣诞摆件比较低端,企业缺乏议价能力,后来有的企业在油漆里添加亮油和金粉,再配上音乐和灯光,即使价格比普通摆件高出一倍也很好卖。

  位于荆溪镇的福州星月家居装饰用品有限公司,去年出口额1200万美元,同比增长5%。董事长林山说,面对欧美消费浪潮转型,每年都将15%的利润作为研发经费,目前产品库里有工艺品种类1万余种,“创意好、设计好、质量好、服务好,才能留住优质客户”。

  位于鸿尾乡的福州闽泉工艺品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陈丁峰也认为,工艺品外贸市场由于金融危机冲击,购买力下降,外商压价厉害,利润率下滑较多。“这逼着我们更要做精、做专,产品质量、交货日期都要有保障。比如给铁件刷漆,这个漆必须符合欧美环保要求,否则我们整船订单都要被退货。”陈丁峰介绍,闽泉去年出口额2.2亿元,今年1—4月已达7000万元。

  在度过了震荡期之后,闽侯工艺品产业发展渐渐平稳,并实现了逆势上扬。2012年,铁木工艺品产业完成产值53.74亿元,同比增长27.1%;今年1-4月完成20.81亿元,同比增长13.6%。在今年3月底公布的23家2012—2013年度福建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名单中,闽侯县共有闽兴、闽泉等4家企业上榜,显示了其蓬勃发展的势头。

  上街根雕:

  转型升级铸造影响力

  如果说在做大做强的进程中,铁木等工艺品靠创新应对外来的挑战,那么,上街根雕则是提升“内功”,变“散而杂”为“精而优”,擦亮了“上街根雕”的品牌。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城市建设提速,原本位于福州市区象园等地的根雕企业逐渐迁移至西郊的闽侯上街镇。在此带动下,上街根雕渐成规模,发展企业(作坊)1000多家,相关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目前,上街生产或加工的根雕产品约占全国80%的市场份额,年交易额约20亿元,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根雕生产、销售基地之一。

  由于上街根雕大多仅限于加工、生产环节,加之无序竞争、缺乏品牌运作,因而,长期面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浙江东阳等地厂商从上街购买根雕作品后,进行二次加工包装,价格倍增。闽侯县根艺美术学会会长、中国根艺美术大师吴杰即有这样的经历:“在东阳木雕城,看到我的一件作品标价78万元,而当初我卖出去的时候不到10万元。”

  既要大,更要强。是时候整合资源、抱团发展、打造品牌、提升价值、做强产业了!2012年5月16日,一个全新的平台——上街根雕展示交易中心闪亮登场,总面积达3.8万平方米,成为全省最大的根雕展示交易平台。目前,已整合了160多名根雕从业者,以及70多家商户入驻,累计交易额已近1亿元。

  在相隔不远的上街镇马保村,另一项重要工程——上街根雕生产基地(一期)也即将建成投用,占地105亩,总投资2亿元。“建立生产基地,有利于改变分布散、规模小、竞争无序的局面,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在技术革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提供支撑,形成规模效应。”上街木根雕同业公会秘书长邓毅说,目前已有50多家大中型根雕企业入驻。

  “建设展示交易中心、生产基地,根本目的就是要完善产业链,不仅在生产上,更能在营销上、定价上掌握话语权,让上街不仅成为根雕生产,同时也是交易的重要集聚地。”闽侯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江智文说。

  提升之举已经初显效应。今年3月,经中国根艺美术学会评审,闽侯县荣获“中国根艺之乡”称号。更有力的举措也在谋划。“我们计划将交易中心总面积扩展到6万平方米,将生产基地扩大至约300亩,还将规划建设100亩的木根雕原材料堆场。”闽侯县文联主席林雄介绍说。

  多赢效应:

  扩大就业与传承技艺

  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也有解决就业的民生福祉,还有传承传统技艺的效应,可谓“三赢”。

  去年,闽侯整个工艺品产业完成产值56.66亿元,与汽车产业(219.16亿元)、机电产业(111.68亿元)等构成闽侯县六大支柱产业。虽然产值还不够大,但因其“软实力”的特性,投入产出比、附加值更高,进而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体现了典型的“藏富于民”:根雕等工艺品不像工业产品那样可以精确估价,出售者凭借技艺甚至是名气就可以获取更大收益。

  更大的带动则体现在解决就业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闽侯县仅铁木竹藤等工艺品企业(作坊)就有650多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 这一行业能提供成千上万不需要多高门槛的“饭碗”。鸿尾乡安樟村的池修明已经在闽泉公司工作了6年,目前专门负责给铁件刷漆,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省下了租房、交通等很多费用,这比我在大城市一个月拿5000元还好。”他说。

  此外,传承技艺的长远效应也值得关注。在福州,有木雕、竹雕、象牙雕等传统工艺。位于闽侯南屿镇的福建中元艺术品有限公司是我省仅有的几家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能合法加工象牙制品的企业。“如果没有企业牵头,得不到合法获取的象牙,老艺人就没法进行创作,这门技艺就有可能失传了。”董事长陈忠说。

  脱胎漆器是“福州三宝”之一,受多重因素影响,这门制作技艺日渐式微。目前,福州星月公司正牵头在荆溪镇打造国内最大的漆文化产业园,集脱胎漆器生产、技艺展示、交易、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总投资3亿元。董事长林山说:“这个产业园建好后,可以吸纳散落各地的脱胎漆器工艺美术大师入驻,既传承技艺,又推动传统工艺品升级成为文化产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一些正在建设或谋划的项目,也将为闽侯文化产业发展增添新兴力量。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海峡传媒港项目,将打造集文化传播、广告创意等于一体的文化传媒产业集群;在竹岐乡建设的八闽古城项目,融文化、旅游、娱乐于一体,可望再现八闽古风古韵……

  福建本报记者 段金柱 通讯员 陈宗兴 阮海舟/文 本报记者 林熙/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