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权威媒体看闽侯 >> 正文

均衡教育,让孩子公平起跑

http://www.mhnews.com.cn  2013-04-17 10:04:18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白沙中心小学建起了数字青少年宫、活动室,为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条件。图为孩子们在活动室做玩具模型。

通过加强硬件建设,典型的山区学校——闽侯县洋里中心小学已经和城里的小学一样漂亮,拥有人工草皮操场、多媒体教室等标准化设施设备。

  核心提示:受制于区位、资源、历史投入、城乡二元分隔等多重因素,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在很多地方普遍存在。如何突破这一局面,保障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公正的受教育权利?

  闽侯县多山多丘陵,同时兼有山区、半山区和平原3种地形,义务教育“平原校强,山区校弱,半山区校较弱”问题长期存在。近年来,他们从改善提升硬件、推进教师校际交流、科学配置教育资源等方面入手,在均衡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提升硬件

  逐步实现“标准化”

  200米标准塑胶跑道,人工草皮覆盖的操场;教室宽敞明亮,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班班都有……这是常见的城市小学景象吗?不,这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小学——闽侯县洋里乡安仁小学。

  “学校的变化真的是翻天覆地!以前,校舍很简陋,也没有投影仪之类的设备,操场是土的,晴天尘土飞扬,下雨天又是泥泞一片。”校长李伯标告诉记者,去年学校实施校安工程,加固面积1180平方米,27万元投入都是县里拨下来的;今年又给每个班添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安仁小学的变迁,受益于闽侯县近年来着力推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做不到均衡发展,就很难谈得上实现教育公平公正。”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教育工委书记江智文说,闽侯县将此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2011年4月出台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并将相关指标列入乡镇和有关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均衡首先从硬件抓起,通过校安工程建设等“填平补齐”,最终达到各类学校“标准化”。近年来,闽侯县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年均增长25%以上,2012年安排教育经费近10亿元,其中大部分倾斜农村和山区基础薄弱学校,用于校安工程、添置教学仪器设备等。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闽侯县实现所有初中校及完小校达到标准化学校要求的目标,建成速度位居福州市前列。全县中、小学拥有计算机网络教室218间,多媒体教室1300间,中、小学生机比提高到12∶1、13∶1,高于省级15∶1、20∶1的标准。同时,实现全县100%学校都能接收远程教育资源、100%学校都安装了智能广播系统和90%学校班级多媒体进教室的目标。

  同时,针对不均衡发展普遍凸显的现象——优质学校的班级人满为患,薄弱学校则日渐式微,闽侯县建立起政策引导机制。从2008年开始推行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办法,将优质高中(闽侯一中、二中、三中)正常缴费生招生计划的50%作为定向生指标,并根据当年初三应届毕业生报考人数平均分配到各初中学校。这就意味着,如果学生都“挤”在优质初中,反而不一定会考上优质高中。

  在此政策引导下,“小班化”渐渐成型。目前,全县班级学生额初步实现小学低年级控制在50人左右、高年级56人左右,初中54人左右的目标。这和加强硬件一样,为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

  机制保障

  校际交流增活力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硬件是基础,软件是保障。

  “硬件有差异、不平衡的时候,比的是学校;硬件逐步标准化的时候,比的就是老师了。学生会跟着老师走,会根据师资条件来选择学校。”县教育局局长江道平说。

  除了每年招聘年轻教师为农村和山区学校“输血”外,闽侯县还加大投入,提高山区教师待遇。从2009年开始,对廷坪、洋里等四个山区乡的教师实行工作补贴,去年又提高补贴标准,每人每月可领到300元或400元的补贴,在山区工作满10年以上的教师每月另加100元。仅此一项,县财政每年投入200多万元。

  即便是待遇留人,但囿于工作和生活环境差异较大,很多人还是会选择平原地区学校。如何做到师资均衡?闽侯县选择了教师校际交流的途径,2004年开始小规模试点,2009年被确定为我省开展“教师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实施教师校际交流工作”试点县之一,2011年5月又被确定为我省“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试点县。

  对此,闽侯县建立起“六个统一”制度,即工资待遇、编制标准、学校岗位结构比例、招考聘用、考核办法、退休教师管理和服务等都统一。在小学,以乡镇学区为单位,每年确定教师总数的10%在学区内不同学校交流;在初中,全县设5个片区,以优质校为龙头,捆绑周边学校,对口一所山区学校,组建办学联合体,包括校长在内的教师在片区内交流。

  同时出台规定:评聘职称时,45岁以下平原区初中教师必须有山区学校任教两年经历,城关地区小学教师必须有农村学校任教一年经历,农村小学教师必须有异校轮岗交流任教两年经历;在小学学区,在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的教师(男50周岁以下、女45周岁以下)均为交流对象,工作满3年的鼓励参加交流。

  为解后顾之忧并激励引导,闽侯县还加大保障力度。交流到山区乡的教师,一样享受工作补贴;通过盖周转房、租房等解决住宿问题,并由县里出资统一配备生活用具,周末回城区包车费用也由县里出;对农村教师在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

  “说实话,刚开始推行校际交流时,我们预计到会有较大阻力。但没想到,在政策引导和保障举措的激励下,大家普遍接受了,很多年轻教师还争着申请交流。”江道平说。

  据介绍,近三年闽侯县先后组织54名校长和1249名教师参加校际交流。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排队”交流的情形,如在青口小学学区,去年有56名教师提出交流申请,多于需交流人数,最后只好择优选用,实际交流教师43名。“交流之后,没有一名教师提出回原校的请求。”青口小学学区校长陈炳建说。

  同时,在教师培训研修方面,闽侯县坚持城区和农村教师一盘棋,享受同等机会。去年,县里选派了115名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参加高端培训研修,选派60名校长(副校长)到北京景山中学、上海卢湾区一小等京沪名校进行挂职培训,其中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师来自山区和农村学校。

  效应初显

  共享起点公平的教育

  “软硬”并行,机制保障,带动闽侯县义务教育逐步趋向均衡发展,“平原校强,山区校弱,半山区校较弱”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扭转。

  逐步标准化后的效应很快显现。

  “以前多媒体教室只有一间,各个班级抢着上,有时候还排不上。现在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随时可以上,这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美术素养很有好处。”安仁小学校长李伯标说。

  通过校际交流,一定程度上使城区和农村的师资配备得到均衡,原本基础薄弱的学校更加受益,办学理念、队伍建设等都得到提升。

  特级教师陈炳建原来是闽侯县最好的小学之一——县实验小学校长,2010年交流到青口小学学区任校长。由于历史原因,青口学区的学校大多校舍破旧,设施老化,器材缺乏。陈炳建到任后,积极争取扶持,新建或加固校舍,建起多功能教室,给每间教室都配上了多媒体设备,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同时,他借鉴在实验小学的办学经验,倡导发展素质教育,让学生在追求快乐中学习,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软硬件的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择校热”。青口片区有沪屿、大义、青圃三所初中,沪屿中学基础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好,前些年很多家长都想方设法让子女到此就读,开展校际交流之后,三所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均衡,从去年开始择校现象明显减少。

  校际交流触动了教师的利益,对此,他们怎么看?记者采访的数位老师皆反映,这项措施是全县范围的,不针对某个人或某一个区域学校,所以能接受。而且,换换环境,对更新教育理念也是好事。1998年起就在偏远的廷坪小学教书的陈秀金老师,去年通过公开招考,成功调到上街中心小学。“我可以把在山区学校积累的默默坚守、踏实做事等好的经验和作风,融入新的环境中,对我的教学工作大有益处。”她说。

  (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通讯员 陈宗兴 李胜 文/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