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正文

新演员、新观众、新剧本,闽侯“好戏不断”!

http://www.mhnews.com.cn  2024-11-20 16:14:17      【字号

  闽剧发源于闽中十邑,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据说始创于明末学者、侯官人曹学佺,其后400年间薪火相传。鼎盛时期,闽剧不但观剧者如云,戏迷的年龄跨度更是囊括了老中青三代。

  作为闽剧的起源地之一,闽侯县历来在闽剧表演和创作上颇有建树,不但涌现出了林芝芳、黄铭卿、程道旺等众多闽剧表演艺术家,也有着闽侯县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闽侯闽剧中心”)这样优秀的表演创作团队。

新演员、新观众、新剧本,闽侯“好戏不断”!

  “充满‘虾油味’的文化土壤,老一辈闽剧人的坚守,年轻力量的注入及一代代的接续奋斗,这些都是闽剧能够传承不绝,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县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主任何官说。

  新演员

  是闽剧传承的希望

  “黄豆生南国,春来发一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日前,在位于县文化中心的小剧场内,国家一级演员、闽剧非遗传承人刘春玉正在给学生上课,她一开嗓,就引得台上台下一片喝彩。这段词出自闽剧《红豆缘》,是女主角沈灵芝随口改编的王维《相思》诗,早已经成为闽剧戏迷们念念不忘的经典片段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包括闽剧在内的戏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守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这一瑰宝是我们闽剧人的使命。”这是刚走下戏台,刘春玉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

  闽侯闽剧中心的前身,为闽侯县红桔子剧团。该剧团的前身,则是成立于1953年的闽侯县曲艺团。这个由著名评话表演艺术家陈春生创办的团体,成立之初只有9人,被民间称作“九人团”。正是以此“九人团”起源,方才开启了当代闽侯县闽剧艺术辉煌的序幕。

  戏龄近30年的刘春玉,就出生、成长于闽侯闽剧艺术的辉煌时期,自小就对闽剧舞台充满憧憬。长大后,她投身“梨园”,16岁学戏,18岁登台,30岁主演的《红豆缘》一举夺得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戏剧奖。那是她迄今为止人生的高光时刻,也是闽侯县闽剧的高光时刻。

  “以前我和师父学戏,要三年出师,为了打好基础再苦再累都要咬牙坚持。现在,政府十分支持闽剧非遗传承,省、市艺校都有专门的闽剧班,有志于此的孩子可以在校园内有更充裕的时间打基础,资金、器材、锻炼机会一个不缺。”刘春玉如是说,为此她常常和学生感慨,说他们赶上了好时候。

  新观众

  是闽剧发展的根基

  俗话说:“兴趣要从娃娃抓起”。艺术的追求,源于兴趣,在白沙中心小学,就有一个名为白沙小荷戏曲社团(以下简称“小荷社团”)的闽剧特色班。在这里,因为对闽剧浓厚的兴趣,学生们坚持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练习,压腿、下腰,身段、唱腔、把子功,各项基本功一样都不能少。

  “2015年,作为学校戏曲特色活动项目的小荷社团成立,让白沙中心小学与闽剧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外,我们还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示范观摩等多种形式,以及定期邀请省实验闽剧团的骨干来校,推进闽剧教学和鉴赏的开展。”白沙小学学区校长杨铭介绍。

  历经近10年的积淀,小荷社团已经发展成为白沙中心小学的金字招牌。2020年,社团排练的《紫玉钗》参加福州市中小学生戏曲戏剧比赛获得市赛一等奖;2021年5月《紫玉钗》参加第25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被授予“小梅花集体奖”。

  近年来,闽侯县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积极推进非遗文化进社区、进校园。小荷社团这样的闽剧特色班就是非遗闽剧“向新而生”的缩影。“闽剧要振兴,培养年轻演员固然是重中之重,也要积极宣传吸引更多年轻观众。”何官说。为此,县闽剧中心通过开展“闽剧研学”“闽剧下乡”“闽剧进校园”等活动,在年轻群体中扩大影响力。

  “我们经常去学校演出,发现只要让年轻人走近闽剧,了解其历史和传承,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喜欢看闽剧。”采访中,刘春玉告诉记者。

  新剧本

  是闽剧创作的源泉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闽侯县,闽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就是一部首邑版的“推陈出新”篇章。

  自20世纪50年代,凭借现代戏《红桔记》一炮打响后,闽侯闽剧中心佳作纷呈,先后创作演出现代戏《虎山行》《东海战歌》,新编历史剧《洪武鞭侯》《马江恨》及新编民间故事剧《红豆缘》等60多个剧目,多次参加省市戏剧会演,屡获大奖。

  “特别是《红豆缘》更是先后斩获了第十六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中国戏曲学会奖、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等重要奖项。连连获奖之余,《红豆缘》还在各县(市)区上演超过300场,可谓叫好又叫座。”谈及往昔的辉煌,何官颇为感慨。

  2023年,闽侯闽剧中心和著名剧作家陈欣欣合作,决定联合推出新闽剧《侯官女人》。挑选剧本后,经过近一年的撰写、加工、编排。今年,《侯官女人》先后在福州市第26届戏剧会演及福建省第29届戏剧会演上与观众见面。

  闽剧《侯官女人》通过“出嫁”“劝夫”“训子”“送别”“家书”“魂归”六场戏,叙述了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灵魂伴侣”郑淑卿对丈夫的理解、支持与深情,引人入胜的剧情和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收获了观众的广泛赞誉,成了闽侯闽剧中心时下的又一出当家戏。

  随着时代的变迁,闽侯县闽剧工作者也尽可能在保留“虾油味”的同时,于传统基础上尝试改良,在舞台、唱腔、化妆上作进一步创新。此外,面对因为编剧“青黄不接”而导致剧本“更新”的挑战,闽侯闽剧中心一方面努力培养年轻编剧,另一方面也通过征集、合作等方式寻找优秀剧本。

  “未来我们将致力于创作更多脍炙人口的好戏,希望做到‘吸引年轻人,留住中老年人’,努力让闽剧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何官表示。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林若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