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首创!闽侯拟设基金,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http://www.mhnews.com.cn 2024-11-22 16:34:13 【字号 大 中 小】
近期,闽侯县人社局积极策划并组织多场高端专家走访与座谈活动,力求实现人才与企业的精准匹配与深度合作。此举旨在为企业直接链接行业顶尖人才,同时为各类人才拓宽就业与发展渠道,携手推动闽侯县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闽侯县人社局之所以倾注全力,其原因在于积极响应闽侯县委、县政府正紧锣密鼓筹备的福州市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设立事宜。该基金旨在搭建学术与产业间的桥梁,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市场的转化步伐,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人才与企业的互利共赢。该举措为全市首创,彰显了闽侯县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的前瞻布局与坚定决心。
“产学研用”落地
存在核心症结
“其实早在2018年,我就曾想参与东南汽车的产业结构调整,但最终无果。”福建省麦特新铝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柯东杰说,在得知基金设立的消息后,麦特新铝业积极配合,成为闽侯县首家响应该基金计划的企业。
作为在闽侯深耕14年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麦特新铝业专注于铝合金制备技术、特殊装备及专业材料领域,稳居行业领先地位。柯东杰是企业创始人,也是福建省高层次A类人才,同时荣获2020年国家“万人计划”人才、科技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中国工程院执行专家等称号。
“我们企业拥有信息畅通、人脉广泛、项目丰富的优势。”柯东杰分享道。他将科研到生产的过程比作0到1、1到99、再到100的旅程。0代表科研起点,需大量基础探索;1意味着科研突破,取得初步成果;1到99的中试研究阶段,是科研成果走向市场的关键,需解决技术稳定性、生产效率等实际问题;100则是科研成果最终转化为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标志,是科研到生产这一漫长旅程的圆满终点。
中试研究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步骤,对企业而言,资金、人力、设备投入巨大,且面临研发失败风险。对于高校科研项目而言,或许与市场需求和规模化生产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沉重的时间与资金负担,对资金实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的企业而言,更是制约“产学研用”落地的核心症结所在。
拟设基金
助力跨越中试鸿沟
“闽侯县委、县政府正在谋划设立福州市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力争打通‘产学研用’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为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铺设快车道,这正是我们企业期盼已久的。”柯东杰表示。
据了解,福州市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主要用于重点支持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特别是福州大学城高校、省级以上科研院所等技术源头单位落地在福州大学城片区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涵盖多个新兴产业。通过基金的支持,不仅让创业人才可以更加专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还能减轻企业中试研究期间的资金压力,实现更为有效的产出,达到双方共赢。
闽侯县人社部门积极响应闽侯县委、县政府的号召,承担起产才对接关键桥梁与核心平台建设的重任。目前,该局已与闽江学院达成初步意向,后者派出由博士以上人才组建的专家团队走访闽侯重点研发型企业并召开座谈会,为科技成果转化与合作铺路,助力闽侯及福州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当好人才服务“店小二”
历年来,闽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具体举措包括:
出台制定高层次人才配套奖励政策,对经闽侯县申报认定的省引进高层次A、B、C类人才,在省、市补助的基础上,额外发放50%的配套奖励;
聚焦人才需求,把人才住房的“关键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办,已建有可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643套,已入住307套,还有购房补贴、租房补贴等多种保障形式任选,保障对象从高层次人才涵盖至高校毕业生,全方位解决在县域就业人才的住房需求;
建立“一对一”人才联系服务机制,主动联系,服务靠前,以人才服务“小切口”,搭建人才发展“大舞台”,通过积极对接、多方联动,今年经由闽侯县申报认定的省、市高层次人才336人。
闽侯县还积极用活大学城高校资源,依托“好年华 聚福州”品牌,在旗山湖公园举办大型招聘会,提供6300余个岗位,吸引2万求职者,打造“旗山湖人才公园”名片;县长赴闽江学院送岗留才,与多所高校共建“就业驿站”。今年,闽侯已举办50多场(次)招聘活动,800多家(次)企业参加,提供2万多个岗位。
同时,闽侯县积极推进建立校地联合培养长效机制,与福州第一技师学院合作开办的东南汽车城产业专班,近3年共招生248人,81名首期毕业生已与东南汽车、六和机械等企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促成奔驰汽车与福州第一技师学院、福建技师学院等院校合作开设定制班。
闽侯县希望通过深化校地互动,打通毕业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最后一公里”,吸引更多大学城高校毕业生留在闽侯就业。
福州晚报 陈木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