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头条新闻 >> 正文

闽侯:让散落民间的“珍珠”重焕光彩

http://www.mhnews.com.cn  2013-07-09 11:32:23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闽侯祥谦镇的提线木偶,与闽剧有机结合,颇受当地人欢迎。

  闽侯县洋里乡的少林春秋大刀历史悠久,相传当地江姓艺人拜师学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传于洋里。

  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犹如散落民间的“珍珠”,虽底层、小众,却在流逝的岁月中滋养着民众。然而,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中,在以电视、网络为表征的大众文化的冲击下,很多民俗文化日渐式微,甚至凋零、湮灭。

  一定意义上,民俗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面对根的枯萎、家园的衰落,我们如何延续文化之脉,保留地域文明之根?

  从去年开始,闽侯县开展了较有意义的探索:在全省率先开展民俗文化生存现状普查,举办民间文艺展演,让民间艺人和“草根文化”尽情绽放……

  摸底:

  开展民俗文化普查

  闽侯是福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灿烂的昙石山文化是典型代表,而蕴藏在民间的民俗文化也是精彩纷呈。不过,历经时代变迁,如今这些特色民俗文化生存状态究竟如何?

  “说实话,讲个大概可以,但要讲细讲全,真的不是特别清晰。”闽侯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江智文说,“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倡扬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认为,要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首先要摸清闽侯本土文化的底子,这是前提。”

  缘此,2012年10月初,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普查在闽侯全县拉开。闽侯县科技文体局联合各乡镇及文化馆进村入户,通过走访、座谈、录音录像等形式,对各地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现状及传承情况等作了深入调查。11月中旬,形成了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

  调查显示,闽侯县15个乡镇都有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业态,有代表性的、仍在生存的共有20多种,如青口镇的舞狮、白沙镇的腰鼓、洋里乡的少林春秋大刀等。不过,除了“上街喜娘”等少数几个市场化程度较高、仍有活力的之外,其他的普遍呈现演出停滞、设备不足、人员稀缺、队伍青黄不接等问题。

  青口镇青圃金狮武术团的舞狮从清末民初传承至今,已有十三代,但目前由于活动经费无保证、艺人为了生计需要外出务工,处于无法开展集中训练、无法经常性表演状态,后继人才也难以培养。荆溪镇的蛇灯舞是闽族文化蛇崇拜的一个历史缩影,目前面临着制作与展演的传承危机。小箬乡十番乐队现有12人,但人员平均年龄70岁,最大的84岁,后继人才匮乏……

  县科技文体局副局长张学全分析了原因:一是大的时代背景影响,流行文化的冲击,以及人们欣赏趣味的变化;二是大多数民俗文化艺人都不是专职的,谋生的刚性需求与从艺的柔性需求存在冲突;三是近年来城镇化提速,一些传统的文化聚集场所如城隍庙、礼堂等,或拆或迁,民俗文化失去了便捷的表演舞台。

  展演:

  “政府搭台,民间唱戏”

  民俗文化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振兴?特别是从政府的角度,如何施以援手,让这些散落民间的“珍珠”重焕光彩?一个契机,闽侯县探索了“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助推方式。

  每年正月十五期间,闽侯县都会举办一场文化节或晚会,一般花费20多万元,从福州邀请专业歌舞团队前来演出,并组织群众观赏。观赏完毕,这项“任务”也就结束了,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及受众并没有太多的互动。今年,他们决定革新一下:不请“专业”推“草根”,采用“一镇一特”的形式,让各乡镇的特色文化亮相。

  “刚开始我们和乡镇联系,请他们自报节目,他们都不是很积极,以为又是领个任务、走个过场,后来深入交流之后,他们知道这次真的不一样,是政府出钱出力搭舞台,让他们好好表演,他们马上积极行动起来。”张学全说,后来还出现竞相主动报节目的情况。

  正月十五当天的民俗文化展演,共有11个节目登台亮相。少有的登台表演机会,让很多艺人非常振奋。竹岐乡汶洲村报送的锣鼓板《迎新纳福》,14位红衣老者登台,人手一个形状奇特的空心锣鼓,表演时,声音古朴,粗犷豪放。锣鼓板在汶洲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用于民间活动。“我小时候就看到爷爷打鼓,但一直都是在村里打,没想到现在还能到县城表演,我们觉得很自豪。”表演队62岁的队员林诗坦说。

  展演反响之好,出乎意料。“以前基本上是‘一头热’,我们要组织观众来捧场,但这次根本不要组织,很多群众都是自发赶来的。由于看的人越来越多,为了维持秩序和安全,我们不得不限制人数。”张学全说。本地的中老年群众非常喜欢看这种“草根文化”。“我们觉得这种唱的跳的吹的,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比电视上的更真实,和我们自己的生活更近。”专程从白沙镇赶来观看展演的江全福老人说。

  对政府部门来说,也是利好。由于演员都是本土的群众,不仅节约了聘请专业演员的成本——包括舞台布置、给演出队补贴,只花了几万元,同时,也为普及民俗文化和发现、培养人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助推:

  搭好平台,激发长效活力

  一次展演,满堂喝彩,这既让闽侯文化人振奋,又引发思考:这种活力和生命力如何持续保持?

  首要的是资金扶持。随着经济实力增强,闽侯县逐年加大文化支出,2012年全县公共文化建设投入达8755万元。目前,正在制订规划,从机制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入手,以期加快对民俗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

  扶持之外,更要带动、激发活力。因为,和其他地方一样,闽侯县大部分民俗文化都是季节性的,表演者很多也是临时参加的,如果没有表演需求,一般都处于静默状态。 “要让她们焕发生命力,政府的扶持最好是造血式的而不是纯粹输血式的,否则会造成‘等靠要’的惰性。通过探索,我们认为,‘政府搭台,民间唱戏’,政府给予扶持,带动她们训练、培养人才,就是比较好的助推方式。”江智文说。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在闽侯上街、祥谦等地都能看到传统的划龙舟活动。祥谦镇凤港村64岁的村民林芳俤告诉记者,凤港村每年五月初一都要举行龙舟下水仪式,除了在村里训练、比赛外,在镇村的组织下,龙舟队初三、初四还会到尚干、上街等地开展友谊赛。到了初六,举行“上水”仪式,清洗龙舟,摆下酒宴,庆祝划龙舟活动顺利结束。

  “划龙舟是我们这里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初一到初五,河道里到处都有龙舟。镇里和村里组织各地龙舟队开展友谊赛,对于提高水平、增进感情都有好处。政府一般也就提供一些矿泉水、点心,大家都很知足,即使没有奖品,都很乐意参与。很多在外工作的,也积极回村里参加训练和比赛。”林芳俤说。

  闽都民俗园更是理想的平台选择。这个占地约180亩、总投资9962万元的民俗园,既是闽侯县倾力打造的开放性主题文化公园,也是集中展示特色文化、民俗风情的专用平台。今年正月十五的展演是在已经建好的民俗园广场举行的,其余部分正在建设,可望于今年国庆竣工投用。届时,闽侯全县的民俗文化都可以在此常年表演。

  “我们初步的设想是,以一年四季为纵线,以各类传统节日、法定节假日等为契机,适时组织活动,邀请全县民俗文化团队来表演。然后,根据演出的场次和质量给予补贴。这样既扶持了文化队伍,又为群众提供了公益性的文化服务。”张学全介绍,目前,民俗园全年活动安排正在详细策划和制定中。

  如果这样的“搭台唱戏”能顺利运作,必将从机制上有效“激活”闽侯的民俗文化,至少能让濒临消逝的文化品类生存下来。“首先要能生存,然后才能谈得上发展,打响品牌、扩大影响、对接市场,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才能推动闽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县文联主席林雄说。

      (段金柱  陈宗兴 张存金 洪见文/文  林熙/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