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闽侯图文 >> 正文

洋里闽越王庙: 隐没在大山深处的古建筑

http://www.mhnews.com.cn  2020-05-25 14:36:32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洋里闽越王庙: 隐没在大山深处的古建筑

  洋里仙洋闽越王庙。

洋里闽越王庙: 隐没在大山深处的古建筑

  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

洋里闽越王庙: 隐没在大山深处的古建筑

  戏台为单檐歇山顶,抬梁木构架。

洋里闽越王庙: 隐没在大山深处的古建筑

  写满沧桑的戏台藻井。

洋里闽越王庙: 隐没在大山深处的古建筑

  闽越王庙大门牌匾。

洋里闽越王庙: 隐没在大山深处的古建筑

  精美的木雕。

洋里闽越王庙: 隐没在大山深处的古建筑

  俯瞰闽越王庙。

洋里闽越王庙: 隐没在大山深处的古建筑

  殿内保存有珍贵的横匾八块。

洋里闽越王庙: 隐没在大山深处的古建筑

  戏台两侧绘有《封神榜》《三国演义》等戏文故事,是现存难得的清代壁画。戏台后灰壁和房梁上书有自清代至民国在庙内演戏的时间、班名、剧目等文字记录,是研究福州地区民间戏剧文化的珍贵史料。

洋里闽越王庙: 隐没在大山深处的古建筑 洋里闽越王庙: 隐没在大山深处的古建筑

洋里闽越王庙: 隐没在大山深处的古建筑 洋里闽越王庙: 隐没在大山深处的古建筑

  殿内保存有珍贵的清代楹联两副。

洋里闽越王庙: 隐没在大山深处的古建筑

  闽越文化熏陶下的南山学堂学子。

洋里闽越王庙: 隐没在大山深处的古建筑

  闽侯县文保单位。

  历史悠久的八闽大地,自先民开垦拓荒以来,近两千年的沧桑岁月中,无数的英雄豪杰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崛起,演绎出一幕幕传奇的史诗篇章。在这一众英雄中,汉代闽越国的开国之君无诸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八闽历史上留下了最为浓厚的一抹“色彩”。

  后人为缅怀无诸的功绩,陆续在八闽各地建庙,祭祀这位闽越国肇基者。作为八闽首邑的闽侯县,对于无诸的庙祀更是极为重视。在今荆溪、上街、南通、洋里等乡镇,依旧还留存有不少明清时期建筑的闽越王庙,以荆溪永丰的闽越王庙规模最为宏大。然而,在洋里乡仙洋村的也有一处闽越王庙,虽地处深山,但保存之完好,建筑特色之瑰丽,丝毫不逊色于永丰闽越王庙。近日,记者来到洋里乡仙洋村,一探这处藏于大山深处的古建筑。

  建筑瑰丽 保存完好

  仙洋村距离闽侯县城近50公里,驱车约一个小时可达。闽越王庙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庙宇重檐歇山顶,飞檐翅角,周围土筑风火墙,正中大门上方镶嵌石匾,上刻“仙洋境”三字,乍一看,和普通的乡间庙宇没有太大区别。

  走进庙宇,首先经过的便是戏台,戏台为单檐歇山顶,抬梁木构架,戏台两侧绘有四幅清代壁画,记者细细辨认,依稀可以推敲出描绘的是“三英战吕布”“葭萌关张飞挑灯战马超”“周文王渭水访贤”等戏文故事。此壁画记载的故事大多出自《封神榜》和《三国演义》两部在民间流传颇广的小说,画工不俗,寓意深刻,是现存难得的古代壁画。

  据说,在“破四旧”时期,壁画曾遭遇过一场“浩劫”,被红卫兵用白灰涂抹遮盖,戏台也一度改为办公场所。文革结束后,村民用布沾水,沥干,将壁画上的白灰一点点擦干净,恢复了壁画的旧貌。“现在壁画上还有一些白斑点,就是当时村民清洗壁画留下的痕迹,随着近年保护文物的意识逐渐加强,村里计划安排专业的人员来研究修复壁画,将之‘尽复旧观’。”村民陈今今老伯说。

  自戏台旁的木梯拾级而上,在戏台后灰壁上墨书有自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在庙内演戏的时间、班名、剧目等文字记录19条。这些记录,其历史远的存世超过百年,近的也经历70余年的时光消磨,迄今保存尚算完好,可以说是研究福州地区民间戏剧文化的一段珍贵史料。仙洋村老人会长陈协宝告诉记者,除了戏台外,闽越王庙还有正殿、阁楼等建筑,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殿内主祀闽越王,是仙洋村先辈从福州城内的闽越王庙分香而来。殿后双层木构阁楼,设有回廊,重檐歇山顶,构筑奇巧,很有特色。“20世纪50至80年代,整座闽越王庙先后被作为用作办公场所、办校等用途,殿后的阁楼就是当年仙洋小学的教室以及教师办公室,这里留下了好几代人的珍贵回忆。”陈协宝说。

  1999年5月,仙洋闽越王庙被确定为闽侯县文物保护单位。当年,在上级相关文保部门的支持下,仙洋村的百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实现了自清代以来对古庙的再一次大修,让这栋古建筑“再焕新生”。

  讃禹之緖 治隆闽疆

  在闽越王庙的殿内,保存有清代楹联两副,横匾八块,甚为珍贵。其中正殿上方的一块书写着“讃禹之緖”牌匾最为珍贵。牌匾据说是清代洋里乡贤、举人陈政桂所撰。

  “讃禹之緖”典出《诗经·鲁颂·閟宫》,应是摘取自“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这句话歌颂的是周朝的始祖后稷。话说,在帝尧的时候,华夏大地突发洪水,尧任用鲧治理洪水,结果九年时间过去,洪水仍然泛滥不息。此后,帝舜通过“禅让”,从尧手里接过帝位后,举用鲧的儿子禹,让他来继续治水。并派契、后稷等协助,这样,禹、契、后稷就共同组成了一个治水班子。

  在禹的带领下,这个治水团队采取“疏”的办法治水。开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处湖泽,疏浚了九条河流,辟定了九州方界,终于平息了水患,获得巨大成功。禹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威望,并受帝舜的“禅让”,成为了九州的统治者。并将后稷分封到了今天的陕西境内。后稷在邦国内教导人们种庄稼学农艺,培育出五谷杂粮、黍米、水稻等优质的品种,并将之推广到了天下,以自己的方式承续辉煌禹帝的功业,奠定了周族霸业的根基。《史记·殷本纪》引《尚书·汤诰》篇统称大禹、皋陶、后稷为“三公”,评价他们“久劳于外,其有功于民,民乃有安。”

  无诸是越王勾践的后裔,而勾践正是大禹的后代。无诸起义讨秦、佐汉击楚、开拓闽疆、汲取先进的汉文化。对于他来说,可以获得“讃禹之緖”的评价,比肩于先贤,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功绩最大的褒扬和认可。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 林若野/文 王立强/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