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闽侯图文 >> 正文

画境文山村(上)

http://www.mhnews.com.cn  2015-10-26 15:14:24   来源:遇见闽侯微信公众平台    【字号

  古老的乌龙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从南通镇文山村的边上奔流而过,潮涨潮落间,时光流逝。在江面的浮光掠影中,文山村往昔的繁华景象若隐若现。

  (乌龙江风光·吴心钰∕摄)

  乘一叶扁舟,渡江远来,人们首先登临的是文山村的门户——文山渡口。这个从前南通镇的交通要津和繁华闹市,如今落寞地坐落在河岸边,犹如一位暮年的老者,正在追忆自己曾经的璀璨年华。

  文山渡口的历史有多久?久得连村子里的老人也说不清了,大概有三四百年了吧。沧桑变迁,它的容颜渐渐变得模糊,我们只能依稀辨认出昔日的轮廓。

  (如今落寞的文山渡口)

  当年,岸边人流如潮,吆喝之声此起彼伏;江上白帆点点,南北往来络绎不绝。数百年倏忽而过,多少繁华飘散零落。微波轻轻叩敲着渡口的石阶,激起阵阵水花。河岸边矗立着四棵伟岸的榕树在默默地守望着这个古老的渡口。四棵大榕树并排而立,宽大浓厚的树荫犹如巨大的伞盖,为渡口遮阳挡雨,也陪伴了文山村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这里乘凉嬉戏。

  这一排枝繁叶茂的古老而高大的榕树为文山村挡住了狂风的侵袭,将这个美丽的村子营造成了一块风水宝地,同时也寄寓了文山先人希望子子孙孙安康快乐地在此繁衍生息的美好愿望。几百年过去了,文山村从最初人口零落的小村庄,发展成为一个有着三千四百多人口的大村子,其中绝大多数姓陈。而陈姓中又有两支,分别从莆田和长乐后山迁居到此,他们都是南宋名臣陈文龙的后代。

  (榕树下嬉戏的小孩)

  元朝至正年间,朝廷对陈文龙的后裔大肆迫害。公元1346年,文山陈氏始祖陈益振为躲避朝廷压迫,带着家人从莆田迁徙到文山。他们来到文山后,并没有拾起锄头,走上乡村人家通常走的务农之路,而是盖起了砖窑,从事起了手工砖瓦生产。

  微风徐来,芦苇轻轻地摇摆着身姿,白鹭在江天之际翻腾飞翔。数百年前的元代,陈氏先人就在这美丽的乌龙江畔建起了十几座顶部形似毡帽的砖窑和上百个密集排列的手工作坊,形成了一个方圆200多亩的蔚为壮观的砖窑场。从此江边浓烟滚滚,青瓦红砖从这里源源不断地送出,一个古老的产业就此兴起,成为了福州地区最大的砖窑集中地。

  (登高眺望,乌龙江边古窑连片·网络图片)

  砖窑场曾经是文山村百姓共同的生计所在,家家户户都参与其中。在过去的作坊里:满身尘土的制砖师傅拿着木槽,在上面均匀地糊上用脚踩好的泥土,用工具反复抹平,直到形成砖瓦的形状后再放置在地上晒干。不远处的砖窑里,烈火熊熊,各式各样的砖瓦正在窑里烧制。窑工在窑外忙着添柴加草。砖窑旁整齐地摆放着一叠叠堆得高高的刚烧好的砖瓦。这是怎样的一派兴旺景象啊!

  (文山窑·吴心钰摄 )

  让文山人自豪的是,他们还有着自己烧制青瓦的秘法:窑工在砖窑顶上,把从江里打来的水均匀地泼进形状如锅的窑盖里。水渗入窑壁的土层,水火交融,从而烧制成青色的瓦片。

  从前,一块块新鲜出窑的砖瓦就从这附近的渡口装上停泊在江面的货船,运往国内各地乃至东南亚一带,一起被带去的还有“文山窑”这个响当当的名字。

  时代的脚步如同乌龙江的江水,一路向前奔腾。文山砖窑渐渐显得老迈,力不从心了。手工生产砖瓦被新的技术所代替,往日热火朝天的作坊变得空荡荡的,落寞地卧在江边,闲看江月清风。

  闽侯电视台供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