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白沙镇 >> 正文

桃安的回忆

http://www.mhnews.com.cn  2017-04-19 16:31:04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洋中桥和水潭。

  知青宿舍楼。

  桃安,在今闽侯县白沙镇孔元村境内,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是福州市五四农场五工区(后称二工区)的所在地。虽然,我在这里只待了三年零四个月半的时间,却留下了不少难忘的记忆,点滴在心!惟愿撰文纪念之,兼与大家共享。

  洋中桥和水潭

  作为桃安的门户, “洋中桥”这个名称是在2015年10月1日,再次回到桃安之时,方才从桥栏杆挂着的牌子上得知的,估计命名的时间并不长。

  洋中桥始建于1975年,当时是座底部与两侧砌石、中间填土的土石桥。它的建成,使得车辆可直接进出工区,也解决了洪水季节人员过溪的问题。现存的水泥桥,应该是五四农场停办后,由接办单位重建的。

  桥下方的水潭,是知青们昔年夏季游泳、洗澡的好去处,我们经常在此嬉戏玩闹,乐此不疲。尚记得,1976年2月14日,时值正月十五,但那天气候颇为反常,酷似三伏天。下午2点多,我和队友清理完所负责水渠里的杂草淤泥后,浑身都是泥水,十多人便一起约到此洗澡。满以为天气酷热,水温必然适度温和,不料溪水却冰冷刺骨,顿时激起了一群急于入水的“鸥鹭”!此情此景,多年过去,尚历历在目,是知青年代生活始终铭记的回忆之一。

  工区食堂和一、二队宿舍

  这排建筑是福州五四农场第五连宣告成立的地方。1973年3月19日上午,全体人员集中在这里,除了宣布五连成立外,还把住在连部下面的知青编为一排,下辖一至五班;住在后山的知青编为二排,下辖六至十班(我被编在八班);另外,全连仅有的19位女同胞被编为“女子独立排”,住在场部。

  大约在73年底,五连改称五工区,一排析为一、二两个生产队,二排改称第三生产队,班的建制取消。1975年8月30日,女子独立排中的18人归建,连同三工区调来的10位女同胞入住五工区。从此,我们连摘掉了“和尚连”的帽子。不久有9位女同胞分配到三队,我还记得其中五位的名字,孙小娟、陈燕、陈依钗、黄明声、江琴妺五人。

  2014年初,掩映着这排建筑的苇草被清除。2015年初,该建筑被拆掉,原址上建起了京台高速公路筑路员工的临时宿舍。

  三队仓库和八、九班宿舍

  建筑初为五连二排六班、七班的宿舍。后来五连改称五工区、二排改称三队后,它便成了三队的仓库。由于未放满物品,平时也作为我们队开会学习的场所。它东面墙上,遗有原先单位书写的“认罪守法”四个大字。约2015年初,建筑日渐腐朽,终于被夷为平地。

  在三队仓库对面,有两排建筑,前排是八班宿舍,后排是九班宿舍。八班宿舍左侧(南侧)是间大棚屋,放些粪桶等农具,后倒塌。右侧是厨房,中间三间是住房,住过24名知青,平均一间住8人,当年大家住在一起,其乐融融,仿佛一个大家庭。五四农场停办后,接办单位将这两排宿舍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一座呈“ ”状的红砖房,2005年曾作为林场宿舍。

  三队仓库与八班宿舍之间有一大一小两块晒谷场。1975年8月底,小晒谷场上立了个篮球架,丰富了我们的工余生活。在篮球架背面,也就是八班宿舍前的空地边缘,知青尤仲震用木头做了一个长两米多、宽约十厘米、高五六十厘米类似体操平衡木的架子,既可当凳子又可凑合着当桌子,今日思及,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巧思。

  桃安的山

  八、九班宿舍后面靠山。当年那座M形的山上长满了杂草,只有山顶上长着茂密的树木。山顶中间微凹,顺着微凹处向下生长的那一小片树木,就像向下窥视的鹰头,而微凹处两侧的树木则像它展开的翅膀,知青们据此戏称其为“鹰峰”。记得1976年6月24日傍晚,从十班田里劈田埂草收工归来。刚到宿舍,呈蓝烟状的云浪从山顶上铺天盖地猛扑下来,瞬间天昏地暗、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望着山体,感觉这只“鹰”端着一副蓄势随时向下俯冲的架势,那种气势汹汹的样子,至今想来,依旧令人毛骨悚然!

  “鹰峰”右侧(井下方向)是一座更高的山。1975年4月2日山顶发生火灾,中午我们前去扑救,同行的现只记得有工区会计林浩。等爬上陡峭的山顶,火已被农民扑灭。但也不虚此行,总算知道了山后依然是山。

  转眼间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少男少女无一例外都成了如今的老翁老媪。但是,我们依然魂牵梦萦着桃安的山水草木。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轻易地找到自己的青春足迹。

  (唐予真 责任编辑 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