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洋里乡 >> 正文

我县洋里乡发现一处史前遗址

http://www.mhnews.com.cn  2017-04-19 09:08:37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碳化稻谷。

  大坪顶遗址出土的灰坑遗迹。

  昙石山文化时期的墓葬。

  考古后对墓葬坑进行填土保护性处理。 林世彬 摄

  大坪顶遗址出土的彩陶釜。

  大坪顶遗址全景。

  昙石山文化是福建省第一个被定名的考古学文化,它以昙石山遗址中层堆积为代表,集中分布于闽江下游流域,延及东部沿海地区,几乎覆盖福建全境,是连接闽台两地文化的交流平台,既是福建海洋文化的摇篮,也是先秦闽族的发源地。

  截止去年,昙石山博物馆已经完成了“闽江下游流域史前遗址考古调查与研究”课题,对闽侯县境内史前遗址的分布情况取得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了解。“闽侯县境内目前已发现史前遗址点100余处,时期涵盖了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在绝大多数乡镇均有分布,史前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是探索福建海洋文化起源的关键区域。”福建昙石山博物馆有关工作人员说。

  厂房施工 让史前遗迹“重见天日”

  去年3月,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进行“闽江下游史前遗址调查”课题调查时,在洋里乡大坪顶山发现一处因厂房施工而暴露的遗址,从施工取土形成的地层剖面上观察,该遗址具有明显的文化堆积,尤为难得的是在剖面上发现有彩陶釜、弓背锛等文化遗物。

  遗址地处闽江支流——安仁溪上游洋里溪河谷小盆地西缘的一座小山上,山顶地势相对平坦,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海拔约392米左右,遗址北面山脚下有洋里溪自东向西流过。

  去年3月至4月,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协助下,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对该遗址已暴露遗存地段(大坪顶山的西部)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发掘了多样的遗迹现象,并发现上下相叠压的两座墓葬,出土了一批文化遗物,收获颇丰。

  发掘遗址包含的一些遗物主要为黑衣陶片、印纹硬陶陶片及石片等,这部分属于黄瓜山文化层,距今约4500年;另一部分,土壤为黄褐色土见有少量烧土颗粒,遗物仅有少量夹砂灰陶,为昙石山文化层,距今约6000—7500年。

  发现史前稻谷  或将福建农耕文化推进千年

  “在遗址现场,分布着14座灰坑遗迹,据考古人员推测,应该是当年制陶烧土的所在。”当地的村干部江礼勋告诉记者。他说其中一座灰坑遗迹北边是一个疑似火塘遗迹,火塘内堆积有较多的炭屑及烧土,出土遗物有泥质陶釜残片、纺轮及较多的石料等。从遗迹及遗物组合来看,该遗迹可能是一处兼具炊煮及手工业加工的房屋基址。

  特别是在该处遗址中发现了少量碳化的稻谷颗粒,经美国贝塔分析实验室和北京大学考古实验室检测,该碳化稻谷距今约7500年,这是我省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昙石山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说。他也坦言,这一成果固然喜人,但本着严谨的考古态度,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发掘,以支持这一论调!因为研究史前人类殊为不易。越到晚期,今人对古人的生活全貌掌握得越多。可史前人类,由于年代久远,留下的信息有限,就需要从遗物的蛛丝马迹中复原古人的生活,故而更应该严谨以对。

  未来规划 让昙石山文化绽放异彩

  洋里乡大坪顶遗址,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省史前考古中屈指可数的重要案例,极具代表性;其出土的彩陶釜,更是目前福建省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末期黄瓜山文化中唯一完整的大型彩陶器,为福建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大坪顶遗址的发现和初步试掘,说明在距今约7500年前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地区原始聚落已经出现,农耕文明得到初步发展。该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对提升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带动周边旅游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强县和文化强县并驾齐驱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大坪顶遗址在洋里乡发现,对我们既是荣耀也是责任,乡党委、政府将积极做好遗址周边土地的保护工作,呼吁村民不要在周边从事违章搭盖、挖掘等活动,同时乡镇府还安排村干部定时在遗址巡逻,若发现情况就及时劝导制止!“洋里乡宣传委员江贤喆如是说道,他说,未来洋里乡还计划和昙石山博物馆加强合作,通过开发遗址公园,为宣传昙石山文化和洋里做出积极的贡献!

  “之前在荆溪镇关源里的仁山遗址及芝山遗址也发现了丰富的原古遗存,特别是芝山遗址曾出土大量的原始瓷片,对探索闽江下游流域原始瓷的起源有着重要意义。”昙石山博物馆办公室主任陈美祥如是说。下一阶段,博物馆计划在2017、2018年陆续开展以安仁溪和荆溪两个小流域为重点区域,进一步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必然能掌握更丰富的研究资料,从而推动昙石山文化取得更大的成果。希望县里可以配合在有关遗址点发掘过程中,尽快确认后期的保护和展示措施,做好昙石山文化的宣传工作。

  新闻链接》》》

  黄瓜山遗址位于霞浦县沙江镇小马村。距今约4500~3500年,是福建省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在闽东广泛分布,并在东南沿海多个地区发现,与台湾大岔坑遗址、凤鼻头遗址出土的上层文化遗存有诸多相似之处,表明新石器晚期海峡两岸仍然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是研究闽台古文化关系,特别是南岛语族的起源、扩散等的重要而又丰富之实物资料。

  (闽侯乡音 记者 林若野  照片除署名外,皆由昙石山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