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国内国际 >> 正文

台“教育部长”涉论文造假辞职 丑闻震惊海内外

http://www.mhnews.com.cn  2014-07-15 16:55:22   来源:台海网    【字号

  图:台“教育部长”蒋伟宁(左二)14日请辞

  台海网7月15日讯 台湾“教育部长”蒋伟宁因涉入学者伪造论文审查风波,14日宣布辞职。消息曝光后,蒋伟宁表示,5篇论文都是扎实的研究,与陈震远不认识,未指导过该人,不知为何会共同挂名。

  蒋伟宁辞职后,将结束两年半的“教育部长”任期,回中央大学任课。这是台湾曝出的首例涉嫌造假“同行评审”,且波及“教育部长”,在岛内引发轩然大波。国际媒体连日来也大幅报道相关消息。

  综合中通社及“中央社”报道,英国伦敦的SAGE出版公司经过长达14个月的调查之后,上周决定撤回在《震动与控制》期刊(Journal Vibration and Control)上的60篇论文,并强烈怀疑造假的可能是屏东教育大学一名学者Peter Chen(陈震远)。

  陈震远涉伪造评审

  陈震远涉嫌伪造“同行评审”。一般学术出版单位主要以“同行审查”的方法来选择与筛选所投送的稿件录取与否,而学术研究资金提供机构,也广泛以“同行审查”的方式来决定研究是否授予资金、奖金等。有台湾媒体指出,陈设立了130个人头电子邮件作为“同行评审”。在SAGE官网上公告撤销的与陈震远相关的60篇论文中,有5篇蒋伟宁列名共同作者。消息曝光后,蒋伟宁表示,5篇论文都是扎实的研究,与陈震远不认识,未指导过该人,不知为何会共同挂名。

  图:蒋伟宁离开前在教育部大门口向欢送人员鞠躬致意

  蒋伟宁称不识陈震远

  但媒体报道指出,蒋伟宁与陈震远自2002年起,就有多篇论文共同挂名,质疑两人有长期合作关系,不可能互不认识。

  台湾科技部学术伦理审查委员会启动审查机制,针对被撤下的60篇论文清查,发现有40多篇和科技部补助的7个研究计划有关,补助金额约新台币508万元,涉及学者高达十馀人,蒋伟宁也是其中之一。

  陈震远的双胞胎弟弟、蒋伟宁的学生陈震武表示,与陈震远、蒋伟宁共同挂名的文章共有17篇,有些是蒋伟宁指导的研究,有些是相关研究的后续,有时他会找相关领域学者加入,包括哥哥陈震远,因此才会挂名,“老师无法一一认识作者”。

  英美媒体大幅报道

  “科技部次长”林一平表示,由于陈震远涉嫌假造“同行评审”,在岛内是头一遭,将来可能要引用相关条例进行惩处。

  连日来不仅台湾媒体大幅报道,英美主流媒体也相当关注事件。美国《洛杉矶时报》以“前所未闻的欺骗控诉”为标题,详细报道了台湾学者投稿国际期刊的审稿造假丑闻。《华盛顿邮报》及英国《卫报》都大篇幅报道同一事件。

  【相关链接】

  台湾“教育部长”论文造假重要事件簿  8日

  英国SAGE出版社在官网上公告撤销与屏东教育大学副教授陈震远相关60篇论文,其中有5篇台湾“教育部长”蒋伟宁列名共同作者。

  10日

  屏东教育大学主秘陈剑锽说,屏教大去年9月中接获SAGE出版公司的通知后调查相关事件,陈震远去年11月自行提出辞呈,今年2月学期结束后离职。

  11日

  蒋伟宁说,这5篇都是扎实的研究,涉案的陈震远并未参与,从未指导过该人,不知为何有他的名字;自己也不认识陈震远。

  13日

  媒体指蒋伟宁与陈震远自2002年起,就有多篇论文与陈震远共同挂名,质疑两人有长期合作关系,不可能互不认识。蒋伟宁澄清与陈震远只见过两面,仅止于打招呼。

  14日

  蒋伟宁宣布请辞“教育部长”一职。

  【舆论反应】台湾岛内学界盼检讨“论文乱象”

  图:台湾“教育部长”蒋伟宁(左)表示,和陈震远只见过两次面。右为陈震远胞弟陈震武。

  据“中央社”消息,台“教育部长”蒋伟宁因论文风波于14日请辞。岛内学界认为,应趁机检讨过度重视论文等乱象,论文质比量更重要。

  政治大学副教授刘宏恩表示,外界若对蒋伟宁下台额手称庆并非正确想法,这起事件反映学术界长久以来的乱象,为冲论文数和被引用次数,有人用取巧或灌票手法,还有胡乱挂名,却不见得有实质贡献,这是台湾的陋习。

  刘宏恩指出,不应把重点放在蒋伟宁下台与否,应把这次事件当成检讨学术界乱象的契机,而事件的调查也不该因为蒋伟宁下台而结束,身为当事人的蒋伟宁请辞部长职务后,相信能让调查较具公信力。

  台湾大学副校长陈良基表示,此次事件凸显学术界在追求论文过程中已迷失方向,也非个案,蒋伟宁既然在论文上挂名,就有道义责任;科研应有其研究目的,但现在评量方式已经偏离,“教育部”应设法导正,让科研回归本质,呈现对人类的贡献为依归。

  实质审查论文内容

  “中央研究院士”吴茂昆指出,学术过于重视论文的现象应该检讨,升等可以用论文当评量基准,但不一定要用数量,例如“中研院”曾有人因一篇好的论文就升等,也有人发表10多篇论文却没有升等,因此应该针对论文内容进行实质审查,论文的品质远比数量更重要。

  吴茂昆也建议,可以考虑取消硕博士班规定发表论文数目的规范,研究过程若有好的结果,一定会发表论文,但如果赶着在一定时间内发表,品质就不可能太好,从各校重视硕博士班论文产出数量来看,可能也是造成学术界过于重视论文的原因之一。

  【评论】学界“量化考核”引发论文乱象

  昨天岛内再次发生政府高官因涉及学术造假而引咎辞职的丑闻。去年“国防部长”杨念祖因抄袭论文,上任未满一周即闪电请辞,成为“最短命”的军方首领。最近“学术丑闻”的主角竟是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领头人──“教育部长”蒋伟宁,使事件在台湾引发“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震撼效应。事件源于屏东教育大学副教授陈震远涉嫌伪造“同行评审”,替其论文打高分,提高论文的发表率,但俗话说“纸包不住火”,去年英国知名学术杂誌《震动与控制》发现了陈震远的造假行径,并撤销了与其相关的60篇文章,而其中5篇文章的作者之一正是蒋伟宁。在舆论排山倒海般的批评声浪中,蒋伟宁昨天辞职下台。岛内这波学术丑闻不仅严重损害了台湾学术的国际声誉,也再次暴露了台湾学界考核、升迁制度的沉疴痼疾。

  所谓“同行评审”,是一种学术成果审查程序,即一位作者的学术著作或计划被同一领域的其他专家学者评审,以确保作者的著作水准符合一般学术与该学科领域的标准。换言之,一篇论文获得越多专家学者的推荐,就代表该论文的水准越高,也更能获得国际知名学术刊物的青睐。陈震远正是利用了这一“游戏规则”,伪造了逾百个人头电子邮件作为“推荐人”,製造论文获得高度评价的假象,以骗取在声学、机械工程、力学等三大领域极具分量的国际一流期刊《震动与控制》的信任。部分论文的作者之一蒋伟宁先是声称“不认识陈震远”,但隔天又说“见过两次,没有私交”。且不论蒋伟宁有否参与或知晓“造假”,如此前后矛盾的说词难免让人生疑。

  陈震远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伪造“同行审查”,提高论文发表率,无非就是为了“升职加薪”。岛内学术界的评鉴考核、薪资奖金制度常常和论文及期刊发表的篇数挂钩,导致乱象频生。学者们皆面临以研究绩效为主的评鉴压力,大从政府补助、小至学校升职等,都取决于论文的产出量。为了冲高论文量,在理工学科领域兴起了互挂作者或在相同领域中相互援引论文的学术歪风。岛内有大学校长指出,有些重要的期刊论文,甚至有逾百人共同挂名。

  台湾学界过于重视“量化”,导致学者无不削尖脑袋地向国际期刊投稿,一直以来为人诟病。学术研究不是体力劳动,不能过分强调“产出”,研究之路漫长而艰辛,学者可能要经歷无数次的实验失败,才能得出珍贵的研究成果。倘若一昧看重论文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哪还会有学者愿意扎扎实实地做研究呢?台湾学界应以蒋伟宁下台为契机,深刻检讨和反省岛内学界现行的评鉴思维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