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国内国际 >> 正文

陕师大毛笔手写录取通知被赞“墨守传统”

http://www.mhnews.com.cn  2013-07-16 08:59:33   来源:新华网    【字号

  “陕师大的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一夕间爆红网络,被网友称为“最值得珍藏录取通知书”。充当“写手”的是一群年逾花甲的退休老教授,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80岁。为此,网友赞其“笔端有真意”,并表示希望收藏陕师大的录取通知书。”

  近日,“用毛笔手写的通知书,请珍藏”的博文着实让陕西师范大学火了一把,网友纷纷表示感动,称陕师大本科通知书为“最值得珍藏的录取通知书”。一群年逾古稀的退休老教授,一笔一划认真地在录取通知书上写下每个学生的名字、专业。老人们完全自愿的劳动,也给陕师大“厚德积学 励志敦行”的校训增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4000多份通知书毛笔书写

  据陕西师范大学负责宣传的张老师介绍,目前国内用毛笔书写通知书的高校已不多见,网友更是表示陕师大是全国独家。但是,毛笔字并非人人都会,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科技化的时代,为此,学校专门邀请组织校书画协会的吕九如、贾温性、符有堂、文占申、杨明堂、张自强、马凡涛等八位离退休老教授和书画家题写通知书。

  在陕西师大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上,学校的校训“厚德积学 励志敦行”、学生的姓名、录取专业、收件地址等均为毛笔手写。今年,学校要书写4570多份这样的通知书,从7月9日开始至今,已经完成2200余份。校方表示,整个填写工作预计到下周能全部完成。虽然有点晚,但网友们纷纷热捧这份通知书,表示“多久都值得等待”。

  张老师表示,这些老教授每天的工作时间不定,基本上是“能写多少写多少”。而且老师们岁数也大了、眼睛花了,写起来特别费劲。另外,每个学生的名字、所对应的专业,都要一再核对后再写,绝对不会有涂改或者多余的墨迹。通知书上的字也要美观、清晰,“老师们对自己的要求都非常高”,所以书写的速度不会太快。

  最老“写手”80岁

  值得注意的是,书写通知书的这八位老教授都已经进入花甲古稀,年龄最大的文占申老师已经80岁,年龄最小的贾温性老师也已经60岁。老教授们书写的通知书“不收任何费用”,全部是义务性质的。另外,除了学校邀请,还有一些退休教师主动请缨,希望为莘莘学子献上“开学初礼”。

  据了解,陕西师范大学每年要发送4000多份录取通知书,而今年,总共有4500余份本科生录取通知书要发放,这就意味着这八位老教授平均每人要一丝不苟地书写500多份通知书。校方对此表示感谢,认为老教授们弘扬和传播了传统文化,也为他们的敬业和无私的精神感动。

  文占申老师退休前是学校马列部的一名教师,虽然已经80岁高龄,但一坐几个小时,他却并不觉得累,“对我来说,写字是一种乐趣,再说了,我们从事的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从清末、民国开始,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就都是手写的,这些年科技发达了,大家都用电脑了,但我们觉得,用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能让学生们在接触大学生活的第一步就感受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和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样的事情值得我们坚持。”文老师说。

  即将退休的贾温性老师说,“这是送给莘莘学子的一份礼物,是向社会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份责任,老师们把字写好写规范,就能以身作则给学生们树立起榜样,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手写通知书引来羡慕嫉妒恨

  7月14日,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编发了以“用毛笔手写的通知书,请珍藏”为题的博文,陕西师范大学回应说:“师大,还是坚持手工书写每一份通知书,饱蘸浓墨,一笔一划。”随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财经网等各大媒体通过其官方微博对此进行了转载和关注,同时也获得了不少网友的积极回复和转载。有网友呼吁,希望其他学校学习借鉴,为新生们留个“念想”,保留收藏。网名为“往前跑的蜗牛”也说:“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是该好好珍藏。”

  另有网友评论说,这是对学子们十年寒窗的深深敬意,在电子时代仍用毛笔手书,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学子的以身作则、在酷暑不辞辛劳的精神都令人感动。向老先生们致敬!并请收到通知书的学子举一反三,努力学习,将国粹发扬光大。

  手写录取通知书已坚持6年

  据陕西师范大学的张老师介绍说,陕师大在2007年进行首届免费师范生招生录取的时候便开始“用毛笔书写通知书”,自此之后,每年4000余份“毛笔书写通知书”成为陕西师范大学本科招生录取的一项特色。

  “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彩,赋以生机。”张老师表示,用毛笔书写通知书的初衷是为了让首届免费师范生招生录取更具特色和意义,如今坚持下来,也让学校更加突出教师教育的办学特点,提升了招生的辨识度。此外,陕西师范大学的学生在入学以后,学校会组织专门的汉字书写活动,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的修养。文/实习生 白帆

  摄影/新华社记者 侯智

  编者按

  武者刀枪,文者笔墨,都是中国古人的随身之物。文者或许不谙刀枪之术,但武者十有七八也兼沾染笔墨,足见写字对于中国人之重要。“文治”高于“武功”,这是华夏价值观中一个不可更移的原则。但在软软的毛笔笔尖之上,“实用”与“审美”似乎一直在维系着一个脆弱的平衡。当钢笔等硬笔出现后,小楷毛笔字走向式微!诚如现在所见——名存实亡!随后,在电脑大行其道的今天,键盘打字、荧屏阅读、无纸办公似乎成了潮流,汉字书写都受到无情的冲击,还有几个人会记得那柔软笔尖下的娟娟小楷。

  然而,同样在编者用电脑敲下以上这些字句的时刻,远在陕西师范大学,一群年逾古稀的老教授正在用毛笔一笔一划地勾写着学子们的录取通知书。每个名字、每个专业,没有涂改,用中国书法的魅力带给学子们一份最真挚的祝福。这种“略显费劲”的劝人向上的方式,朴素却难得温暖。这一纸的墨香传承着文化,也承载着希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