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闽侯图文 >> 正文

闽侯端午节习俗(下)

http://www.mhnews.com.cn  2013-06-03 10:03:16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艾叶菖蒲挂门前

  清·乾隆《福州府志》载:“端阳,自五月一日始,人家悬蒲艾,妇女系续命丝,佩符,簪艾虎。”古人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之说。现今我县大部分乡镇家庭用一小段红纸将艾叶和菖蒲叶扎成一小束,分别钉在大门两边离地五六尺的门框上。虽然各乡镇习俗有所区别,但大至相同。甘蔗街道有的家庭提前几天到山上拔艾草,晾成半干,初一早上编成长长的辫子形状,用火点燃,为防止火势过大,把谷皮或锯末盖在上面,形成浓烟驱蚊除害。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代表招百福。菖蒲叶片呈剑型,亦叫“蒲剑”, 菖蒲叶其功效是解毒疗疮、杀虫。代表僻邪。

  五月初四挑河水

  习俗认为五月初四这天涨潮时挑的河水可保持很长时间不变质,并可作为中药用水。而初五这天为老蛇放毒日,认为河里的水不能饮用。初六为狗洗澡日,许多家庭都抱着自己心爱的小狗到河里游泳,水质也不好。农谚有“初三十八大”说法,五月初四这一天也是个大潮日,上午十一点多就开始涨潮,下午三点多就可涨平,闽侯县青口、祥谦、尚干、南通等乡镇各家各户都选择河水涨平之前到河里挑水,把家里的水池、水缸等可装水的容器全部装满,到了初五这一天一般就不需再挑水了。祥谦镇洋下村小浦道是一个古老的道口,沿河岸用一米多宽的条石砌了台阶,初四这一天午饭后,挑水的人挤满了河道台阶。许多年轻姑娘把水澄清后,装入透明的瓶子,再摘一些含苞欲放的茉莉花,用小竹签串起,放入瓶子里,瓶盖密封好,放在桌面上,作为闺房的装饰物,可保存一整年不变质,有人试过,五月初四的江水存放3-5年不变质。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大部分家庭都装上自来水,初四挑河水的习俗也就慢慢地被淡化了。

  雄黄磺烟克蛇虫

  古语云“饮雄酒人身有利,放磺烟必得万金”。《闽侯县志》载:“过节时,家家插蒲艾,包粽子,饮雄黄酒,燃雄黄炮。”燃雄黄炮通俗讲就是放磺烟,据老一辈人介绍,雄黄炮外形类似鞭炮,有捻,一点着,发出“哧哧”的声音,黄色的雾直喷,不一会儿,便满屋子硫磺味儿,一边熏,一边说些吉祥话,这样能够驱除家中的各种害虫,现在很少看到放磺烟这种活动了。闽侯原是一个多蛇的地方,为防止蛇害,人们通常用高度白酒泡雄黄,家中的成年人喝雄黄酒,有些会喝酒的女人也饮些,小孩不能喝。青口、祥谦等平原乡镇及大湖、白沙等山区半山区乡镇许多家庭还用供过神的雄黄酒抹在孩子们的耳朵、鼻子和头顶上预防虫子叮咬。雄黄性温、微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雄黄少量饮用,可治惊痫、疮毒。由于雄黄毒性太大,极少用于直接内服。在科学知识大为普及的今天,我们应正确看待雄黄酒的功效并慎重加以应用,以确保安全、快乐地欢度节日,维护身体健康。

  戴红肚兜佩香囊

  《闽侯县志》载:“孩子挂香袋,戴红肚兜,口鼻涂雄黄以避邪。”香袋又叫香囊、香包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作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内装香料佩在胸前,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用。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冰片、樟脑等。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闽侯县南屿镇《元峰村志》载:“儿童穿上新制肚兜把樟脑丸袋挂在胸前,头或脸抹些雄黄以避邪,此俗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渐渐地消失了。”

  避邪祛魅午时书

  梁章钜《楹联丛话》载:“福州乡俗,每逢端午节,必用红色笺书对句,贴于楹柱,谓之‘午时书’。”“午时书”,起源于唐宋,一直持续到民国,后来慢慢消失。“午时书”顾名思义是端午时所书,据说可以避邪祛魅,它的内容一般都与端午节有关,酷似春联,不过比春联小许多。也有人在家中神龛和供祖宗牌位的公婆龛的两侧也贴上对联,点上香火致祭。闽侯七里百六峰诗社在2008年、2009年为庆贺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和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召集部分社员会聚在一起唱写“午时书”。竹岐等乡镇有的人在家中挂钟馗捉鬼像,以达到避邪驱鬼目的。

  礼尚往来送“分节”

  女婿要在端阳日给岳家送礼,俗称“分节”。《闽侯县志》 载:“端午节民间还有‘送节’的习俗,即已出嫁的女儿以猪脚线面为礼品孝敬父母。此俗主要流行于荆溪、上街、竹岐、白沙、鸿尾、洋里、大湖、廷坪等山区、半山区乡镇。”闽侯县大湖等部分乡镇端午节有送“红节”和“白节”的习俗,送红节是己出嫁的女儿向娘家送端午节礼物,有粽子、线面、蛋、猪蹄、荷叶包等,送礼时间必须在初三和初四两天。送白节是向节前失去大人(做父母了的)亲戚赠送粽子,收粽者回以切面,按当地风俗,上年端午节后至本年端午节前失去亲人的家庭,端午节不能包粽子,否则会不顺利,送“白节”的时间必须在初二之前,现时送“红节”、“白节”很多人都用现金代替了。甘蔗端午节有“讨夏衣”习俗,上年端午节后至今年端午节前有女孩出嫁的,初三日,岳父母要向女婿家送衣服、裤子、竹蓆、枕头、扇子、毛巾、粽子等礼物。也有的乡镇在端午节期间外祖母为外甥、外孙女送衣服,民间称为 “送夏衣”。

  划舟致祭周都督

  周都督即三国时之周瑜,周都督庙在祥谦镇洋下村的濑江北岸灞水边,三国时为东吴造船“马江第三坞”。周瑜联合刘备在赤壁大破曹操,名声大振,病逝后,时人敬之为神。东吴人在灞水边造船时,从周瑜老家安徽分炉来“周都督”神位,以求平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农历五月初五日,倭寇忽然侵袭祥谦“洋下湾”,杀人放火,无恶不作。附近乡村的青壮年们正在濑江里划龙舟,他们同仇敌忾,与倭寇作殊死的搏斗,在附近闻讯赶来的戚家军与七里的乡民纷纷投入战斗,由于倭寇武器精良,又是有备而来,眼看不敌。忽然一阵狂风,举着“周”字大旗的一支队伍从天而降,向倭寇奋勇杀去,杀得倭寇人仰马翻,尸横遍野。《闽侯七里志》载:“倭寇作乱,侵犯内七里,永庆里(今尚干镇)、灵岫里(今祥谦镇)民众配合戚家军围歼倭寇200余人于洋下、凤港一带。”事后大家到周都督庙烧香,那“周”字旗帜还染着倭寇的鲜血!自此周都督庙香火愈来愈为鼎盛。每逢初二和初五这两天,周边乡镇的龙舟也必先划到灞水边的周都督庙致祭,烧三柱香,焚化纸钱:一是向周都督表示感恩,二是庆祝抗倭胜利,三是祝愿丰收和平安。然后才能开始龙舟的竞赛活动。当地人认为,周瑜喜欢划龙舟活动,其英灵乃在管理水上事务,因此,每当致祭结束后,先要在庙前河道上来回表演龙舟竞赛活动,然后再到“洋下湾” 竞赛,这样才会平安。最鼎盛时,“洋下湾”百多支龙舟竞渡,两岸红男绿女人山人海,小商贩来往穿插,叫卖声此起彼伏,一片欢乐景象。近年来由于“洋下湾”江水受到污染,龙舟也少了许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