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闽侯,“丫吼”!

http://www.mhnews.com.cn  2023-07-14 22:10:27   来源: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字号

这里,是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县

曾以“侯官”为名

管辖着福建的大部分土地

这里,地处福州市西南侧

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县份

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

  这里有“南方丛林第一”的雪峰寺,有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昙石山文化遗址,有正朝着“建设千亿级现代化汽车小镇”目标前行的东南汽车城,有带着浓郁“闽越风情”的闽越水镇,有福建省现存最大的御制石碑灵济宫碑。

  这里是中国金鱼之乡,金鱼销售和研发长期居全国前列;有令人惊叹、美不胜收的脱胎漆器;极具韵味、传承百余年的闽剧;有充满市井气息,一碗涵盖数种材料的“锅边糊”。

  这就是闽侯,“丫吼”!(福州话意为“很好”)

很硬核

这里缘何成为百强县?

  闽侯县有7个镇与福州城区接壤或隔江相望,全县呈月牙形环抱、拱卫福州主城区,是离省会最近的一个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历史上,闽侯曾作为王都、郡治与州府驻节地,是福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八闽首邑”之美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福州的城市精神,作为八闽首邑的闽侯亦如是。今天的闽侯,县域经济总量突破千亿,拥有汽车、机电、建材、工艺、食品、纺织等六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603家,县域经济实力全国百强县排名持续提升,连续13年入围全省十强县。

  无论是立足于上街镇的福州大学城,布局青口三镇的东南汽车城,或是有着闽侯经济发展中心园区、陈店湖工业区的中心大县城,宜居宜业,专注优化营商环境的闽侯,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干事创业的“热土”。

  便捷的的交通网络,是闽侯发展最大的优势之一。这里距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仅40公里,车程半小时可达。境内高铁、国道、省道纵横交错,形成环市区30分钟交通圈。9座跨江大桥(不含跨江高铁高速桥)将闽侯与福州主城连为一体,高速口数量全省县级第一。

  地铁2号线、5号线先后通车,使闽侯县成为全省唯一通双地铁的县。地铁8号线、10号线、S1线、F1滨海快线的加快建设和谋划推进,将让闽侯的未来更加“四通八达”。

很难忘

首邑“这么近那么美”!

  44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延绵起伏、气势磅礴。闽江、乌龙江、大樟溪三大流域穿境而过,旗山湖、金水湖等湖滩点缀其间,光明温泉、汤院温泉等温泉闻名遐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52%……融“山河湖泉林”于一体,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滋养了闽侯人如水的性格,也让闽侯成为福州周边游的热门之选。

  闽侯,孕育了昙石山史前文化,也揭开了闽都文化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自1954年1月起,在昙石村山先后10次的发掘,一步步“揭开”了昙石山文化遗址的神秘“面纱”。5000年前,昙石山先民们以闽江下游为中心,披荆斩棘、采贝海滨、逐鹿山林、制陶纺织,开创了八闽人文血脉的先河……宣告了福建海洋文化从这里开始!

  2001年6月,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2008年,新馆落成,免费对外开放。博物馆展览以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发掘出土的昙石山文化重要文物为基本陈列品,充分运用多媒体、图片、文字材料和声光电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生动地再现了5000年前昙石山人生产、生活的场景。数千年来,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文明从未断流。

  灵济宫碑,是明代御制石碑,碑文由明成祖所撰,内阁首辅解缙书。石碑系明永乐十五年(1417)敕建,历经清康熙和民国两次重修仍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御碑亭由碑与亭两部分构成,碑竖立在龟座上,以榫卯相接,厚实硕大,雕刻精致,既保留了明代北方宫廷建筑风格,又渗入了南方建筑文化内蕴,是福建省保存至今最大的古碑之一。

  闽越水镇借鉴福州“三山一水,一楼两塔”的城市格局,以“海丝·闽越”为主题,处处琉璃青瓦金碧辉煌,还原了福州百年的水乡风貌,满足了游客对古闽越文化的诸多遐想。每到夜晚,华灯初上,这里都亮如白昼,各种灯光营造的氛围感,在古与今的交替中展现着古镇的魅力,令人目不暇接。

  雪峰崇圣禅寺是佛教禅宗云门、法眼二派的发源地,素有“南方第一丛林”之美称。这里古迹名胜甚多,有雪峰二十四景,每一处背后都有美好的传说和典故;这里有被称为国内金石史上之奇迹的枯木庵树腹碑,明末缅甸国王捐赠的缅甸玉佛、上万册的贝叶经、血经等古籍善本、被视为佛教圣物的千叶宝莲……一件件均让人叹为观止。

  闽侯全县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77处,其中昙石山遗址、灵济宫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81处,青口和白沙被列为历史文化名镇。同时,喜娘习俗、脱胎漆器、根雕、金鱼……数千年的历史沿革,八闽首邑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陆续获得了“中国根艺之乡”“中国喜娘文化之乡”“中国金鱼之乡”等荣誉。

很回味

总有一种味道能勾起乡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独具特色的美食。有着“千年古县”美誉的闽侯,传统美食更是数不胜数。小箬礼饼、尚干拌面扁肉、桐口粉干……总有一种味道,能够勾起闽侯人的乡愁回忆。

  在闽侯小箬有一种特有的馅饼——小箬礼饼。其用木炭炉烘烤,呈扁圆形,皮薄如纸,多采用肥猪肉、花生、芝麻、冬瓜糖和时令果仁等为馅,以当地产的粳米面、糯米面、精麦面手工揉搓成皮,口感亦甜亦咸,被誉为“礼饼中的佳品”,深受老福州人的喜爱,是年节馈赠亲友的佳品。

  尚干拌面扁肉是福州传统风味小吃,发源于闽侯尚干。在福州门店数量与沙县小吃不相上下。拌面碗大量足,以花生酱、猪油、酱油、葱花作调料,唇齿生香。扁肉皮薄馅大,面皮晶莹剔透,口感爽滑柔软有弹性。扁肉汤料用猪骨头熬制,乳白色的汤加入虾油、葱花、胡椒粉,或再调入几滴陈醋,喝起来爽而不腻。

  桐口粉干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百余年来,桐口村人不断延续祖传粉干的制作方式,将其经典的制作工艺保留至今。其外观白如雪、细若丝,内质细润柔韧,久煮不糊不断,食之爽口、便于储藏,受到食客的广泛喜爱。粉干作为一道大众化的面食,可拌可炒可煮,吃法多样。例如糟菜煮粉干、老鸭煮粉干、泥鳅煮粉干、熟鱼煮粉干、海鲜煮粉干都是闽侯人的经典吃法。

  青红酒,是以福建独有的古田红曲做为糖化发酵剂,选用上好的糯米,配以秘制药白曲,按照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精酿而成,色呈琥珀,口感柔顺绵长,被誉为闽派黄酒的正宗。经过千年的渊源,青红酒逐渐演化成多重流派,其中最具代表的流派便是原产地流传下来的古法酿造青红——闽侯青红,代表老酒有“闽江”“青红”“廷坪红”等。

  温一杯青红酒小酌,有促进食欲、舒筋活络、解除疲乏的功效;它还是做菜煲汤上好调味料,不但可以去腥还可以让菜肴多几分香醇。酿完酒剩下的红酒糟也被当做调料之用,是很多小吃或名菜的“味道之源”。

  闽侯人一天的生活,从清晨的一碗锅边糊开始。作为驰名福建的特色点心,风味小吃,锅边糊又称鼎边糊,在福州地区已有400多年以上的历史。各地口味略有不同。福州锅边糊是用花蛤、虾米为汤,在锅里烧开取其鲜味,再把磨好的米浆沿着锅边一圈浇过去,米浆在锅边烫成片。

  待一锅的新鲜米浆热气和着香气升腾弥漫,直扑鼻孔而来,用小勺慢慢吃,边喊着烫边囫囵吞入口中;配着焦香脆脆的油饼,不知不觉碗底也见光了。对于闽侯人来说,一碗锅边糊根本不够吃。

很刚烈

这里既出名人,又铸“心魂”

  古代,虽地处中原文化的边缘,闽侯县却始终秉持尊师重教的传统。学宫、精舍、家塾、义学,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学校曾遍布闽侯。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千年文脉在琅琅书声中世代传承,诞生了水西林氏四代“父子孙孙世进士”、明代陈氏“九条金带”等儒林佳话,为闽侯赢得了“科举之城”的美誉。

  如今,诗礼传家的观念早已深入到闽侯人的血脉,行走在闽侯第二中学的校园,能邂逅清明两代书院的典雅;翻阅闽侯第三中学图书馆的书籍,扉页上留存着百年前的图书印章。

  从五代至清,闽侯县的前身之一侯官县作为省城倚郭之县,中科第者尤众,有“科举之城”的美誉。在旧时科举制度下,侯官考取进士的就有2656人,有宋代的陈烈、陈襄等理学宗师,明代的黄镐、马森等干吏,清代的林则徐、陈璧等名臣。近代还涌现出了林祥谦、林白水、邓拓等先驱。

  新中国成立以来,闽侯先后走出17位院士,这其中,有“伯侄双院士”侯德榜和侯虞钧,“父女双院士”唐仲璋和唐崇惕、庄巧生和庄文颖等。作为文教昌盛之地,闽侯的名人可谓是灿若繁星,遍及各个领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闽侯人不但有报效家国的宏图理想,也不乏“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的刚烈。

  由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创演的京剧名篇《青霜剑》,就取材根据闽侯民间传说改编的小说《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殉夫》,剧中人物申雪贞为替夫报仇,不惜忍辱负重,以玉石俱焚的精神对抗土豪劣绅,其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人泣下。充分展示了闽侯民间创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对劳苦大众深切的同情!可以说,闽侯人骨子里就带有一股子与生俱来的“侠气”,

  从“科举之城”到“院士之乡”,千百年来,闽侯这座城市,在世代延续的文脉哺育下传承了家国情怀,自带着积极进取的刚烈,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进取的活力。

这就是闽侯

既有鱼米之乡的富庶

又有滨江新城的灵动

千年的首邑用最朴素的白描

勾勒出世人心中向往的模样

闽侯,“丫吼”!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林若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