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里田垱有座张氏宗祠,它的故事你听过吗?
http://www.mhnews.com.cn 2021-07-19 10:56:18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朱熹所著之《家礼》云:“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简单易懂的几句话,一下子道出了中国人对于宗祠的感情,是那样的炙热和淳厚。
▲(俯瞰洋里田垱村)
在洋里乡田垱村,就有这么一座飞檐翘角、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田垱张氏宗祠。对于当地的张氏族人来说,这座宗祠,是他们灵魂、情感之皈依,亦是其血脉、心灵之所系。
▲(洋里田垱张氏宗祠)
近日,记者来到田垱村,同张氏族人们聚集在这里,寻根问祖,一起见证他们祖先的辉煌和荣耀,共话他们对于宗族的美好期盼。
家族源出凤池张氏
传衍41世“枝繁叶茂”
田垱张氏源出于凤池张,凤池张始祖张睦属于“清河张”支系。唐末,张睦自河南光州固始县追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跟随其陆续平定八闽之地。唐乾宁四年(897年),为了表彰张睦的功绩,王审知奏请朝廷授予张睦为三品官,领榷货务。这之后,张睦辅佐王审知二十九年,史载张睦开辟甘棠港、招徕海内外商贾、发展贸易,使得“国以富饶,公私充实,朝野称颂”。
▲(张氏宗祠)
据说,张睦有子四人,其中次子张庑第四子张宗景官居朝议大夫,他为官清正廉洁,处事光明磊落,其后裔“瓜瓞绵延”,陆续迁居至屏南、古田、闽侯等地。到了元朝初年,张宗景的一支后代,既张睦第十四世孙张乾再次由古田县四十三都梅洋元和乡召南里迁居闽侯县田垱村,成为田垱张氏始祖。
▲(田垱始祖乾公)
据说,张乾迁居田垱后,和妻子居住在自建的草房中,通过养殖鸭子谋生,慢慢积蓄了一笔资金。为此,张乾准备起建祖屋,作为家族聚居之所。这时候,恰好一位深通风水知识的老者出行经过田垱,四处借宿都被拒绝。张乾怜惜老者跋涉之苦,遂将他请进草屋之中,奉上食物,并将屋子内唯一的床榻让予老者休息,甚至因此使得妻子只能去灶台烧火取暖。老者感念张乾的恩德,便指点他在一处风水宝地建筑了祖屋。张乾依照嘱托建屋,以德行抚育子孙,其后世人才辈出。
▲(张氏宗祠风光)
“明清两朝,田垱张氏共有5人中进士,7人中举,家族中有坚守桐城、大破张献忠,最后忠于明朝,隐野不仕,自称‘田中和尚’的张利民;也有反抗封建统治,揭竿起义的义军首领张利辅和追随清台湾总兵柴大纪驻守宝岛、维护国家统一的巡营千总张文德。”田垱村老人会会长张学舜说。
▲(苔痕上阶绿)
他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张氏族人也诞生了20多名厅处科等级别的干部,和众多优秀的企业家、学者、教师、记者等,他们都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为家乡乃至于国家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始祖肇基以来,我们一族也不断向外繁衍迁移,至今传41世,总人口超过1.2万人,多分布于闽台两省,也有迁居至美国的宗亲。”张学舜笑着说。
“御赐”四井杠樑结构
百年厝内“洁净如新”
张氏宗祠的前身,是始祖张乾初迁居田垱时,为安顿家小建筑的屋子,系土木结构,六扇五间。后元仁宗年间,张乾再建祖屋,将其迁移到今址,翻新为土木椽瓦结构。后来,传说族人张利民考中进士不久,因为立下大功得到明朝皇帝的恩准,在家乡仿照宫殿的结构,将祖屋重建为“四井杠樑”结构的房屋。
▲(祠堂大厅)
“据说,当时的房屋为单进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承柱坐木架,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张学舜说。因为包括有四井杠樑等独具匠心的设计布局,加之当地气候的影响,厝内梁柱基本无蝼蚁污垢,甚至有保持几百年洁净如新的美谈!
▲(宗祠神龛前对联)
▲(宗祠神龛前对联)
至清乾隆六年(1741年),张氏祖屋迎来了一次跨越式的“大飞越”,正式升格为“宗祠”。由祖屋升为“宗祠”,这对于整个宗族来说,可以说是一件轰动全族的“大事件”。为此,田垱张氏阖族动员,选择吉日破土动工,延用“四井杠樑”等旧结构,历时数载建成了一座巍峨的新宗祠,建成之日,田垱张氏齐聚一堂,以盛大的礼仪、丰盛的祭品供奉先人,并集中族人讨论、约定了族规、民约等家族大事,将之形成制度世代传承。
▲(五福临门)
“这次盛会,在我们家族历史上极有意义。有了宗祠,族人便有了血脉所系、心灵皈依的地方,宗祠可以说是后人与祖先心灵‘沟通’的基石,是中国人尊祖敬宗的联结点。”张学舜表示
族人爱护屹立不倒
古祠堂承载新内涵
张氏宗祠自祖屋草创起,经历了七次重修,在张氏族人的爱护下始终屹立不倒。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大生产之需要,祠堂被作为生产队仓库,为配合国家的民生发展贡献良多。令人遗憾的是,在破四旧期间,由于运动的冲击,宗祠内的进士匾和文魁、武魁匾受到破坏。改革开放后,族人们也积极呼吁重修,却受限于资金和技术等原因,只能进行了一次简单的修缮和整备。
▲(精雕细琢)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的日渐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众多宗亲的提议下,田垱张氏遂成立理事会,开始对宗祠进行第九次的保护性修缮。整个修缮工程自2014年3月开始至2016年11月全面竣工,期间众多张氏宗亲不但踊跃献资,还四处奔走筹款,监督工程进度,为宗祠的完美竣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百忍堂”牌)
如今,走进这座新整修不过数年的古祠堂,只见祠堂保有了建筑大厅“四井杠樑”、穿门式承柱坐木架等精巧结构。整个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左右各自有独立边厅,设计与正厅相似;大厅墙壁挂“百忍堂”牌、各宗亲依照记忆重撰敬献的进士、文魁、武魁等匾额高悬殿内。殿中还增加了“二十四孝”“百子千孙”等浮雕,松鹤、鹿竹、鲤鱼跃龙门等图案,再辅以四扇风火墙,既牢固显眼又雄伟壮观。
▲(宗祠屋檐上锦鲤“跃龙门”的雕饰)
“此外,我们还在祠前祠后增设了停车场、石砌三层绿化护坡,并建造了喷泉、仓库及展览厅,整个祠堂占地达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修缮。”张学舜笑着说。他告诉记者,旧时祠堂是家族议事、供奉祖先、团结家族的重要场所。如今,他们希望能“赋予”古祠新的内涵。让后辈子孙通过祠堂内的世系源流、牌位塑像,族谱等了解家族的产生、发展历程。将之作为传承先人美德、弘扬张氏家风精神的好场所。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林若野/文 王立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