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根雕“豹王”余春洲,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
http://www.mhnews.com.cn 2020-05-21 15:19:14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日前,在闽侯县根雕产业创意园的厂房里,记者看到余春洲正在为他的新作品豹子的名字发愁。在根雕界,余春洲以雕豹子扬名立万,被称作“豹王”。
对他来说,“豹王”代表着年轻时的锐气。但是,经过岁月的沉淀,“豹王”反而成了带着局限的光环,需要他用阅历和技艺打破。
近年来,余春洲不时会创作一些冷僻的历史文化体裁的作品。他沉浸在宏大的叙事背景中,不断地揣摩、雕琢着艺术和商业,以及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平衡,《丝绸之路》系列作品就是其中之一。
01
创作要“不计成本”
在他的《丝绸之路》系列作品中,大型根雕《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初具规模,总长33米,由五段老樟木组成的大型《陆上丝绸之路》已在去年完工。
▲(《丝绸之路》局部•林熙/摄)
33米刷新了余春洲的纪录。2014年,他因同十余名工匠,耗时四年打磨出了32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名噪一时。
在交易市场上,这并不是容易找到买家的作品体裁,但是余春洲仍然义无反顾地做了两件。他给自己的任性找好了理由——创作就是要“不计成本”,还不包括前期的采风和案头工作的时间成本。
正因如此,我们才能看到陶瓷、纺织、制茶等传统工艺的劳作场景,才能看到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城市特有的风貌……这些宏大的叙事呈现在33米长的作品上,从昔日繁华的长安到遥远的罗马,这不仅仅是历史的长度,更是文化的厚度和创作的力度。
余春洲骄傲的是,不用介绍,很多观众就能看出作品代表的文化寓意,这说明创作方向是正确的。他说:“好的艺术创作要有一种精神层面的力量,好的作品要有时代精神,要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
02
商品与艺术品
经年累月雕琢一件作品,对曾经的余春洲来说,太奢侈了。“以前我雕一只豹子,从开始到完工不会超过两天。”余春洲说。
那是一个追求商业回报的浮躁阶段,余春洲声名鹊起。2008年,他的作品《报喜》获得第三届中国(东阳)木雕博览会的银奖。“那是我的成名作,雕的是一只豹子和一只喜鹊,名字是谐音。除了博个吉祥,没有太多的文化内涵。”余春洲说,现在他都不愿意再看到这个作品,太急功近利了,它“只是个商品”。
《报喜》摆在展厅茶室的一角,已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作品上披着的红色绶带仍然抢眼,似乎还在提醒着余春洲商业化和艺术性之间的区别。
这也让余春洲在对待雕刻艺术时,不停地自我审视。他说,自己喜欢听到批评的声音,同样,他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不会嘴下留情。
▲(《清明上河图》局部•陈建鋆/摄)
“这些船不应该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这些马奔跑起来不应该姿势相似……”即便是《万马奔腾》《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后期作品,余春洲依然能从细枝末节中找到看似微不足道的缺点。
他越来越愿意跟作品对话,从它只是一块木头开始。创作需要灵感,他觉得当自己找到合适的“语言”时,也有一种读懂树根的感觉。
03
守艺人
聊起雕刻以外的话题,余春洲笑着说:“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很多年轻人那么关注李佳琦,连他感冒了都知道,可能都不晓得自己老爸有没有感冒”。有年轻学徒拍视频售卖并不成熟的作品,他对此同样反感。
然而,余春洲的不解之中夹杂着些许无奈,可能还有妥协。毕竟,他的作品也在网上供人们浏览、评价,直至下单。
▲(再熟悉的题材,余春洲也不甘于重复•林熙/摄)
他的不解还有对根雕技艺后继乏人的担忧,虽然雕刻这一行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但现在也只有穷人家的孩子愿意去学这个。
余春洲并不否认入行需要天赋,但他更在乎的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如果我一年只做一只豹子,能进步到什么程度?进步,就是因为我天天都在做。”他说,这种执着,并非每一个年轻人都具备。
如今,余春洲不仅是闽江学院的实训老师,还积极参与助力甘肃定西帮扶的“授之渔”师徒结对活动,身体力行。
1980年出生,14岁辍学入行,余春洲回忆,那时候刚刚读到初二,一切都是懵懂的。如今,已是不惑之年,他依然保持着对雕刻艺术的懵懂,期待从不断的自省中革故鼎新。
余春洲说自己是个守艺人,“不是手足的手,而是守住的守。”
人物名片
余春洲毕业于福建省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师从中国木雕艺术大师潘发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虞定良。余春洲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福建省技能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州市首届闽都英才,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木雕青年艺术家,2010年度中国木雕精英,福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
(福建日报 肖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