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首邑春秋 >> 正文

昙石山文化的摇篮

http://www.mhnews.com.cn  2013-08-18 15:10:53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水乃生命之源泉。自古以来,人类选择聚居地是以有利生存为基本条件,最低限就是择水而居。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无一不从水边走来,昙石山先民也不例外。有证据表明,螺女江在上古时期是闽江下游人类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它以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孕育并诞生了著名的昙石山文化。

  史料记载,竹岐至国宾馆这段河段旧曰螺女江。在中全新世后半叶,螺女江为“福州古湾”边缘的一部分。《福建地理志》对福州古湾有这样一段记述:“冰后期以后,气候转暖,海面不断上升,到中全新世后半叶,海浸全盛,海面上升到最高位置,福州盆地变成一个较大的山地海湾——“福州古湾”。古代山水物志《山海经》中也有“闽在海中”和“闽中山在海中”的说法。何乔远《闽书》曰:“按谓之海中者,今闽中地,有穿井辟地,多得螺蚌壳、败槎,知洪荒之世,其山尽在海中,后人乃先后填筑之也”。福州古湾时代,海平面上升,周边小岛参差,故后来附近留下了许多带“屿”字的地名。那时“海水西达甘蔗,闽江古河口退至白沙镇附近”(福建地理志)。螺女江处在古河口淡、咸水交汇处,昙石山、庄边山均为古湾中的小岛屿。

  海浸时期,螺女江江阔水缓,它就象一个硕大无比的田螺偎依在闽江下游,滋养着两岸富庶丰饶的土地。那时螺女江水域河水和海水互相推顶,彼此汇融。独特的水域环境特别有助于浮游生物与水生植物的生长。这些低级食物链的存在,为湾内的鱼类和贝类生物提供了极好的繁殖与生长条件,于是自然就有大量的淡水蜆以及海生贝类如泥蚶、魁蛤、耳螺、牡蛎、文蛤等在此出现。这些贝类含有丰富的人体所需的蛋白质以及其它营养素,极具经济价值,它为昙石山先民的生存与繁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食物来源。

  四五千年前,昙石山先民显然是看上了这里丰富的物产资源,他们分别在昙石山、庄边山挖穴筑屋濒水而居。先民们靠江吃江,以捕捞贝类作为主要食物。同时利用磨制石器工具和制作陶器用具,种杂谷、猎动物,过着完全依附自然采集与狩猎的经济生活。他们在螺女江的哺育下,年复一年,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在日常的生活中,先民们将食用后的兽骨和大量贝壳就地遗弃,其中参杂一些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石器、陶器等残片,日久时长逐渐堆积成丘,从而就有了现在的昙石山和庄边山贝坵遗址。

  昙石山文化遗址自1954年发现以来经过了10次考古发掘,惊现了不为人知的先秦闽族文化,福建文明史由原来的3000年向远古大大推进了一步。与昙石山隔江相望的庄边山遗址解放后也相继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石、贝、陶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成为昙石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昙石山和庄边山贝丘遗址的科学发掘,对于探索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原始社会晚期的历史和社会经济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奠定了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如果说福建文明是从昙石山开始,昙石山是先秦闽族的发源地和福建古文化摇篮的话,那么应该说,是螺女江哺育了昙石山先民并由此诞生了昙石山文化,螺女江更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昙石山文化的摇篮。

  (陈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