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漫话千年古村——洋下村

http://www.mhnews.com.cn  2020-06-15 11:02:31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漫话千年古村——洋下村

洋下村,位于五虎山东面土壤肥沃的七里平原上,清澈秀丽的濑江之水蜿蜒而过汇入乌龙江。

  

漫话千年古村——洋下村

灞水坞与周瑜庙。

  

漫话千年古村——洋下村

林赶山是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更是洋下村的骄傲,至今村民对他出演的闽剧电影《炼印》津津乐道。

  

漫话千年古村——洋下村

凤灵寺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综合性寺庙,将近百年的历史。

  

漫话千年古村——洋下村

凤灵寺匾额、对联众多,堪称书法博物馆。

  

漫话千年古村——洋下村

凤灵寺东边的字纸炉遗址体现了乡人对文字的重视与敬重。

  

漫话千年古村——洋下村

“朱子裡”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曾住过的地方。

  

漫话千年古村——洋下村

“朱子裡”至今仍遗留着一对旗杆石。漫话千年古村——洋下村

  

漫话千年古村——洋下村

守浦道旁古荔枝树群。

 

漫话千年古村——洋下村

 凤安桥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

  

漫话千年古村——洋下村

凤安桥碑。

  

漫话千年古村——洋下村

《七里风洋且止堂碑记》记录了朱熹与洋下村的故事。

  祥谦镇洋下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它坐落于濑江旁,古渡、旧居、老桥,是它过往的见证,耕樵渔读、尊师重教,是它传承的脉络。

  依水而建 因水而兴 九姓繁衍生息

  洋下村,位于闽藩第四案五虎山下东面,隶属于祥谦镇,清澈的濑江是洋下村的母亲河,一千多年来,五虎山的巍峨雄壮,塑造了这里人的坚强和血性;濑江之水的婉转秀丽,陶冶了这里人的含蓄和灵性。在这片古老而又富足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洋下村人在这里耕樵渔读,繁衍生息,形成了以林、黄、陈、李、候、唐、郑、吴、谢、卢等姓氏为主,五千多人口,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大村庄。

  “我们洋下人生活的这片土地是一块平原,叫做七里平原,那为什么叫洋下呢,那是因为我们当地人称平原地为‘洋’,因为村的地形地貌在这片洋’的下游,所以称为‘洋下’,过去因为村的地形形似飞凤,所以也称作‘凤洋’。” 洋下村村民陈锦钟介绍。

  洋下村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关于它的历史,我们可以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当时孙权遣女婿、车骑将军刘纂发兵击闽中,遂称霸福州。永安元年(即公元258年),刘纂置典船都尉于福州开元寺东直巷,领谪徒(罪人)造船于马江,造船工厂设于马尾的中岐、祥谦镇门口村的肖家道、洋下村的灞水边等地。

  “灞水边就是濑江北岸的洋下湾,也是当时的‘马江第三坞’。它呈270度围绕着洋下村而得名,这里的江面宽约50米,枯水期水深约1.4米,在过去是一个天然的港湾,这里也盛产虾、蚬子、白刀鱼、半边鱼、鳗鱼等,尤其是洋下湾灞水坞单脚蛏是很有名的。”陈锦钟介绍。

  关于洋下湾灞水坞的造船史,今天的我们或许可以从岸旁那修葺一新的周都督庙中遐思出一二。周都督,即三国时期的周瑜,字公谨,安徽省庐江县人,因联合刘备在赤壁大破曹操,名声大震,被后人敬之为神。东吴的船工们在灞水坞造船时,为求顺风顺水,平平安安,从安徽周瑜家乡分炉而来,建庙宇奉“周都督”神位。

  明嘉靖四十二年(即公元1563年)端午节,倭寇忽然侵袭“洋下湾”,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此时洋下村的青壮年们正在濑江划龙舟,听说乡亲们遭受了涂炭之灾,纷纷拿起手中的船桨,冲上岸去,同倭寇作殊死的搏斗。《闽侯七里志》将这一次的战斗称为“洋下湾歼倭”,说 :“这一战斗歼倭达200人,到20世纪60年代,尚遗下12个骸骨堆。此乃当年侵略者葬身之所。”不过这场战役由于倭寇人数众多,武器精良,洋下及周边乡村群众仓促应战,拿的是划龙舟的船桨和农具,死伤惨重。

  “当时倭寇是有备而来,眼看正要占了上风,忽然一阵狂风,一支队伍从天而降,举着‘周’字大旗,向倭寇奋勇杀去,杀得倭寇人仰马翻,尸横遍野。事后大家到周都督庙里烧香,结果发现庙里‘周’字旗帜染着倭寇的血,所以我们当时都认为是周都督在护佑大家,从此以后这里香火越来越旺。”陈锦钟说。

  历史悠久 古迹繁多 令人大饱眼福

  传说终究归于传说,但洋下村过去曾有二三十个“百家墩”,每墩下面都埋有数不清的尸骨,这其中一部分的“百家墩”或许与那场战役有关,而另一部分的“百家墩”则与另一场战役有关。

  南宋末期,蒙古铁骑南下,攻陷宋都临安,恭宗赵显被俘。益王赵昰、广王赵昺等人浮海南下福州。1276年5月,赵昰在福州林浦即皇帝位,史称“端宗”,改年号为景炎。同年十月,元兵攻破邵武、南剑州,逼近福州,形势十分严峻,新帝赵昰由水路乘船出闽江口退往泉州、潮州,秀王赵与泽由陆路取道南通瓜山,过五虎山南下福清、闽南到广东。在洋下村,热血村民与宋军联合起来与元军作殊死搏斗,但终因寡不敌众败下阵来,元军撤退后,部分幸存的村民就地掩埋了宋军散兵和村民遗体,构成了这“百家墩”的一部分。

  洋下村玉带环绕,景色怡人,在过去,村的西北面有8口池塘,其中大的池塘1口,直径有60多米,乡人喻为月亮;小的池塘7口,直径约为30米,人们称之为星星。站在五虎山上往下看,7口小的池塘像七星北斗方位排列,俗称“七星池”,陪伴着大池塘,俗称“七星伴月”。

  “我们早期的洋下村就像现在的江南周庄,之前这里有八条河道,分别为后塘浦、馆前浦、唐待浦、浚尾浦、桥头浦、头佗浦、腾江浦和后段浦,纳濑江之水,环绕着村庄,从四面八方朝向村中凤灵寺,整个村的地形就像一只张开翅膀的凤凰,所以我们村民称它为‘八鸟朝凤’。”陈锦钟说。

  这座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综合性寺庙,就是始建于民国甲子年(即公元1924年)的凤灵寺,也叫“佛堂”“学堂”“祠堂”,主祀“五灵公”。寺庙建筑前面为西式结构,屋顶和内部为中式结构,寓意中式压西式的理念。作为一个多姓氏群居的村落,洋下村的村民却不约而同的将举办各种庆典活动的场所定在这里,这是村民们和谐、团结、包容的最好展示。在凤灵寺的东面,过去,这里有一座用几十块花岗岩石拼接砌成、造型似宝塔的字纸炉,炉整体为六边形,对角长约1.5米,高近3米。整个字纸炉造型精美,是洋下村最具特色的古建筑之一。

  “在我们这里,有这样的说法,那就是:有字的废纸不能扔在地上,也不能用脚去踩踏,更不能用来当厕纸,应当放在字纸炉里面焚烧,并且不得和其他垃圾放在一起焚烧,以示对文化字纸的尊重和敬畏。不过后来字纸炉被破坏掉了,现在只留下炉的底座。”陈锦钟说。

  尊师重教 敬惜字纸 传承源远流长

  今天虽然已经看不出字纸炉的原貌,但洋下村尊师重教和敬惜字纸的传统一直都在延续。在洋下村守浦道旁,郑氏族人居住的“郑家裡”还在,据郑氏后人介绍,宋代时,郑氏的先祖在洋下有很多的田产和宅院,其先祖在朝廷为官,与朱熹是好朋友,当时朱熹受朝廷打击,避居三溪口下卓村吟翠山楼讲学,郑氏先祖曾邀请朱熹到洋下外舍居住,即现在的洋下小学旁,后人又将朱熹在这里居住过的地方称之为“朱子裡”。

  文物需要守护,文化离不开传承。洋下村文化底蕴丰厚,广大村民对闽剧十分地爱好兴趣,新中国成立后,村民林赶山成为著名闽剧艺术家,曾担任福建省实验闽剧团团长,改革开放初期,洋下村立即恢复了村闽剧团,排演了闽剧“白蛇传”“白鹤寨”,在全县各乡镇演出,轰动一时。

  徐徐的清风带走了红尘往事,滚滚的江流逖荡着繁华旧梦,守浦道,这个“两潮吞吐”、至今有200多年历史的老码头,如今,正安静地矗立在这里,几十米长的条石河岸,再也难寻船舶的旧迹。不过好在在桥头浦的南北两岸,还横跨着一座平梁石构桥,它就是凤安桥,凤安桥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即公元1814年),桥长23米,宽2.5米,净跨4.7米,离水面高2.2米,两岸桥台由花岗岩条石砌成,桥取名为“凤安”,或许与这里地形似凤、百姓希望平安富足的思想有关。

  溪流无岁月,堤树有春秋(守浦道旁古荔枝树群,树龄达200多年,属国家三级保护古树),千百年来,洋下村仿若一位淡泊的老者,它看往事沧桑,忆风烟流年,就似一幅山水不卷收的画幅,留给我们的是追忆、是留恋、是向往、是期盼。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郭城/文 王立强 陈辉/摄 通讯员 林展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