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别致楼中藏 “四知”之道千古传
http://www.mhnews.com.cn 2019-12-02 09:11:31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杨厝村地处淘江三十六湾。
阁建水中,构成水中有景、水中映阁的景象。
“三麻相公正殿”供奉着在杨厝为国尽忠殉难的英烈。
在祖辈文化熏陶下,这里走出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杨氏子孙。
在青口镇的杨厝村,最为有名的建筑就是“龟山阁”。这座楼阁建于南宋年间,历代屡有修缮,距离上一次重修,也有将近二十多年的时间了。虽然历史悠久,龟山阁却依旧保留得相当完好,使人不禁感慨工匠技艺之精湛及文保部门保护之得力。
近日,记者来到青口杨厝村,通过采访村干部和村内的长者,探访龟山阁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
历史悠久与朱熹渊源深厚
自闽侯县城驱车近50公里,来到青口杨厝村,龟山阁就位于杨厝村文化活动中心附近,是为纪念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朱熹而建,围绕着龟山阁还建有“善继寺”、“三麻相公正殿”、“顺天圣母宫”等附属建筑。刚刚走进龟山阁的大门,一株巨大如伞盖的榕树便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杨厝村党支部书记杨霖忠告诉记者,这株榕树属于小叶榕,树龄已经有300多年,大约植于清康熙末年,如今村内围绕着龟山阁修建了公园,作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场所,而公园内的还有一株树龄290年左右的重阳墓,两株古树一前一后,与龟山阁“相依相守”,在村民心中地位非凡。
走过古树,来到一处临水的长廊,一座造型小巧而精致的楼阁顿时出现在记者眼前,这就是始建于南宋年间的龟山阁。它前身是兴龙院外园庭,宋代理学家鼻祖杨龟山先生(杨时)学说继承人、发展者朱熹,曾经于南宋庆元年间到此讲学。据说当时朱夫子在此讲学时,既惊叹于龟山阁周边钟灵毓秀之风光,也欣喜看到理学先辈的后人在此繁衍生息,便挥毫写下题匾“鸢飞鱼跃”赠与杨氏后人。鸢是一种小型的鹰,以善于在天上做优美持久的翱翔著称,鱼跃当是取之鲤鱼跃龙门的典故,这些都是蕴含着勉励他人奋发进取的意义。“这块匾额包含着朱熹对杨氏后人的期许,希望我们秉持先祖的家训,耕读传家,最终可以鹰击长空、鱼跃龙门,建立不逊于先人的功业。”72岁的杨厝村老人会会长杨其昌老先生如是说。令人惋惜的是,该匾于“文革”期间被窃,使得今人无从一窥朱夫子的妙笔,后人只好依据记忆临摹了一块新匾,聊以自慰了。
那末,朱熹为何特来此讲学的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朱熹的师传渊源了,朱熹31岁拜理学家李桐为师,而李桐是杨时的弟子罗从彦的学生,因此朱熹可以说是杨时的三传弟子。因此,不难想象,当年朱熹是怀着深厚的师友情谊来龟山阁传学,同时凭吊先贤的。史料记载,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在丞相赵汝愚举荐下,任焕章阁侍讲,为皇帝讲解经史。不久,权臣韩宅胄为排斥异己,将赵汝愚“诬以不轨,下贬永州”,朱熹也因上书其陈情受到牵连,被革去官职,剥夺俸禄。此后的庆元年间,朱熹避居闽中,四处设馆讲学传道,足迹踏遍了全闽各地。八闽首邑的闽侯县也是他经常游历讲学的地方,故而今闽侯的龟山阁、三溪口、五虎山等处都留下过朱熹的痕迹。
历经三次重修
以四知为魂终成佳境
龟山阁于南宋建时,初名杨厝阁,到明弘治二年(公元1488年)由杨氏十一世祖杨逸荃进行了第一次重修,作为族人延师课读之场所,之后又在明天启、崇祯年间进行了第二次翻修、改建,最终建成江水环绕、古树参天风景如画之佳境,遂更名为杨家江带阁,因阁中主祀的杨时,号龟山先生,故又名龟山阁。
1989年,龟山阁被确认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初,台湾杨氏宗亲杨清钦先生旅居海外,创业有成,慷慨资助人民币117万元,第三次全面修缮了龟山阁,使其重现昔日风采。建成后的龟山阁为双层全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宽17米,深15米,正门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前后四进,穿斗式回廊木构,叠檐歇山顶,二进前后竖六柱环护四周,设有临水美人靠,门窗、大梁雕刻工艺精致,三叠檐转角衔接,呈折扇骨旋朝上开翘,富有特色。阁前有一口长宽约20米活性潮汐水放生池,阁建在江水中,构成水中有景、水中映阁的景象。
在今天的龟山阁公园里,还有两处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一处是三麻相公庙,供奉五代时期,因抵御南唐军队而牺牲在杨厝村的三位闽国将领,还有一处是古刹善继寺。供奉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土地等神佛,还有杨氏先贤杨震、杨时、杨再兴的壁画展示。
东汉时,杨时的先祖太尉杨震暮夜辞金,留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四知”佳话,世人由此赞誉他的品行,以其为天下廉吏的典范。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许豸在龟山阁读书,深为杨时祖先杨震婉言辞金的品格所感动。中举后,撰楹联留在阁中曰:哲理爱交流,文学渊博三尺雪;廉声光竹帛,官箴敦守四知风。
长久以来,杨厝的乡民们也遵从着先祖的训示,谨守着“正谊明道,廉垂四知”之清白家风,并时刻以身为杨震、杨时的后裔而感到骄傲。多年来,他们一直有着一个朴实的愿望。“优良的家风可以构筑美满和谐的家庭,社会是有千千万万个家庭所构成的,所以,优良家风的推广和宣传对建设和谐、公平的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希望将来龟山阁可以成为传承杨震、杨时的精神,推广四知文化的一个载体。”杨霖忠说。
(闽侯乡音 记者 林若野/文 王立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