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影像方志》摄制组来县拍摄 打造属于闽侯的“影像名片”

http://www.mhnews.com.cn  2018-09-21 17:01:39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近日,《中国影像方志·闽侯篇》摄制组来到我县,进行为期8天的纪录片录制工作。《中国影像方志-闽侯篇》暂定版块有:地名记,考古记,历史记,名人记,民俗记,传承记、美食记、文脉记、当代记等,制作完成后将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

  期间,摄制组一行深入尚干、南屿、青口等乡镇取景拍摄,深层解读闽侯的丰富内涵。

  以影像的方式给闽侯立传,通过讲述生动传奇的闽侯故事,展示我县独具魅力的地域特色、人文地理和社会发展情况,打造一张属于我县的“影像名片”。


DSC_0687.jpg

  看到母校对贫困学子的资助项目,黄春平倍感欣慰。

DSC_0684.jpg

  一别经年,再见老同学,黄春平不由得喜上眉梢。

  9月19日,著名航天专家、闽侯籍乡贤黄春平来到闽侯二中,为学校新设立的“黄春平阅览室”揭牌,并给学子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分享了他的人生经验,鼓励学子们努力上进,做国家崛起和复兴的栋梁。

  “我从闽侯二中毕业超过60年了,在这里我曾经度过了整整六年的时光,二中培养了我坚毅的品格,希望大家在此求学的过程中,也能形成坚毅果敢的品格,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当天上午,甫一开讲,黄春平就向学子们提出了自己的期许。

  黄春平告诉孩子们, 他1953年考入闽侯二中,为了求学,每天要走五六公里路去上学,还要抽空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为了学到知识,我每天来回奔波忙碌,合理安排每一分钟,后来靠国家助学金完成了大学学业,虽然很辛苦,但这也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黄春平如是对学子们说道。

  黄春平始终很关注家乡的教育,还曾经出资帮助家乡的贫困学生。讲座中,黄春平鼓励同学们,面对困难,要无惧挑战,从中找到自己前进的动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严格要求自己,那么将来无论投身何种行业,都一定能成功。”面对学子,黄春平殷切嘱咐道。

  讲座一直持续超过半小时,黄春平先生全程脱稿演讲,同学们亦听得十分入神,当讲座结束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听了讲座,我对春平先生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他的经历也给予了我很大的激励,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一定要好好珍惜努力学习。”来自高一的林同学告诉记者道。

8.jpg

  王秋怡和卡佳共同表演福州评话。

5.jpg

  师徒相见,其乐融融。

  福州评话被称为“人文活化石“,是省内一种独特的传统说书形式,发源于我县,以福州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表演时一人一桌,演员只需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只铜钹。如何保持住这块“活化石”的活力,除了传播,还需要传承。六十岁的王秋怡身为福州评话非遗传承人,是福州评话表演的佼佼者,临近退休,她心中依旧记挂着把自己一身的绝技,传承下去。

  9月20日,吃过早饭,王秋怡就来到了传习所里,在这里她迎来了自己的两位得意弟子——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博士、乌克兰姑娘卡佳和闽江大学音乐系的林筱瑜。师徒相聚,一阵寒暄之后,三人一起在台上练习起来福州评话。在她们的一招一式,字句铿锵里,将发源于闽侯的福州评话表演的精彩绝伦,让台下的观赏者如痴如醉,拍手叫好。

  生于1984年的卡佳,曾在八岁时随父母从乌克兰到中国访问一年半时间,回国后,她一直对中国恋恋不忘。2005年,大学毕业的卡佳毅然来到中国追寻自己的梦。之后的十三年里,她担任过中央电视台一档旅游节目的外景主持人,完成了清华大学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并在厦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卡佳和福州评话的结缘,始于2008年一次节庆活动,那次活动上她见识到王秋怡在台上表演福州评话的风采。“我之前也接触过相声、快板等艺术,但看了秋怡老师的表演还是感觉很震撼,如福州评话这样独特的艺术形式,我还是第一次见!”卡佳笑着说。之后,卡佳被厦大推荐参加汉语大赛,她想在自我介绍的环节,用福州评话来表现,便联系王秋怡拜在了她门下。“秋怡老师就和我母亲一样,认真地教导我,在她的帮助下,我在那次大赛上取得了银奖的好成绩。”卡佳笑着说。不过她也坦言,自己更侧重于对福州评话的研究。“我也许成不了很好的福州评话表演者,不过我愿意好好研究福州评话这门珍贵的艺术,收集资料将之发表出来,让更多人了解福州评话,喜爱这门艺术!”

  当天,师徒三人在曲艺传习所的排练结束以后,王秋怡还要抽空去给老年大学的老人们上课。如今,县教育局举办了曲艺进校园活动,王秋怡积极参与,担任了县幼儿园、实验小学、老年大学等学校的专任老师,一直致力于传播福州评话。不仅如此,从1985年起,王秋怡就开始远赴美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进行演出,将独具地域特色的福州评话传播到海外,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无数海外观众。“在国外演出的时候,观众们热情得不得了。有些人情愿坐5个小时的飞机,也要过来听三个小时的演出。” 王秋怡自豪地说,她告诉记者,评话艺术经历了几代人的坚守与传承,早已融入进闽侯的文脉之中,未来,必将熠熠生辉,永不熄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