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闽侯新闻网 >> 人物专栏 >> 正文

侯官人许珌和定西的不解之缘

http://www.mhnews.com.cn  2018-07-20 08:47:05   来源:闽侯新闻网    【字号


由福建商会捐赠的许珌雕像.jpg

由福建商会捐赠的许珌雕像。

IMG_5087.jpg

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勤廉馆。 林世彬 摄

IMG_5090.jpg

已大门紧闭的许珌故居。 林世彬 摄 


城隍文天祥.jpg


城隍庙.jpg

福建商会和甘肃当地热心人士捐建的许公纪念馆.jpg

捐赠仪式.jpg

IMG_5082.jpg

后人为纪念许珌创作了廉政闽剧小戏《铁堂记》。 林世彬 摄

由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题写的馆名.jpg

由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题写的馆名。

许公纪念馆成为甘肃省廉政教育基地.jpg

许公纪念馆成为甘肃省廉政教育基地。

    在甘肃省定西市区东山的半山腰,有一座许铁堂纪念馆,是定西人民为了缅怀清康熙年间一位侯官籍县令而修。纪念馆总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馆内建成刻有“为官之镜”的墓碑一块,仿古砖木结构的碑廊80米,雕刻石碑60块,以及陵园、诗亭等建筑。纪念馆后的一块台地上,还迁建有官员的墓冢,至今香烛不断。

    这位侯官籍县令就是康熙四年(1665年)巩昌府安定县(今定西市安定区)知县许珌。2011年5月,甘肃省纪委对全省12个首批“甘肃省廉政教育基地”命名授牌,许珌纪念馆赫然名列其中;2014年9月18日,福建省廉政教育基地——福州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勤廉馆开馆。该馆以23位历史名人的勤廉事迹、廉政楹联、格言警句为主要内容,宣传公廉爱民、治政廉明、俭以养廉的历史人物思想品格,许珌亦榜上有名,和民族英雄林则徐、工运先驱王荷波并列。

    那么,许珌生平事迹如何?究竟又有何能何德?以至于数百年之后,人民为其重修墓碑,修建馆舍,缅怀追思至今不绝呢!且待记者为您娓娓道来。


侯官书香世家

诗才天下知名

    许珌,字天玉,号铁堂,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是福建省福州府侯官(今闽侯)县人。许氏家族为侯官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到了许珌这一辈人,惟有他和从弟许友两人才名一时,最为称著。兄弟两人,许珌排行居长,善诗;许友亦能诗,兼善书画。

    民国《福建通志·文苑》称许珌系明季提学许豸的侄子。“世居乌石山麓光禄坊。”明清时期的光禄坊乃福州权贵世家聚居之地,许珌居于此地,显然家境优渥。“珌性豪侈,金钱缘手立尽……”这是史书对青年许珌的描写,充分显示了许珌作为豪门子弟的阔绰,这与他日后流寓甘肃的清贫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但到了清兵入关后,许氏门庭遭乱,家境破败。面对如此惨淡的家境,许珌为了振兴家门,只能四处奔波,漫游吴越、齐鲁、燕赵诸地,与当时的文坛名卿雅士王士祯,陈维崧、邓汉仪等结交,以期在学业和见地上有更大的进展。顺治十四年,王士祯的《秋柳》诗问世之后,许珌与之唱和,写出了《秋柳和贻士四首》,一时天下知名。当时,王士祯作为继钱谦益之后的文坛盟主,不但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在仕途上亦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那时候的诗坛新人、文坛后辈到京城求名师指点作品,往往首先拜见王士祯,如能得其一言片字褒奖,就会声名鹊起。许珌能与王士祯交游唱和,可知他的不凡!

    期间,许珌广交诗友,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形成了沉雄孤峭的个人风格。

    诸多名士对他也十分推崇。王士祯盛赞他道:“读铁堂诗,沉雄孤峭。愚兄弟私叹百余年来,未见此手。”周亮工称:“侯官许子天玉,天下士也。施闰章评曰:“许子之诗,气雄力厚,如巉岩猛虎,凛乎其不可攀,森然其不可犯。”此后,许珌诗才蜚声当世,“每篇出,辄传布海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治县卓有功绩

清誉震动陇阪

    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时年五十一岁的许珌被授巩昌府安定县(今定西市安定区)知县。赴任前,龚鼎孳、徐乾学等诸多好友皆赋诗为他饯行,多有为他担忧前途艰险和鼓励他施展平生所学拯民饥贫之意。

    许珌风尘仆仆地赶到安定县后,此时的安定已是苦瘠甲于天下,时逢战乱,民不聊生。生存环境的残酷,加之朝廷极重的税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当地人民让许珌为之痛心。他下决心要为安定人民造福,并在几个方面做出了努力。

    为了重教兴学,化民成俗。许珌在安定创办书坊,兴教助学,尤重激励士人志节,表率民风。安定旧有拜城隍之俗,许珌到任后,令改拜文章气节双崇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城隍,将民间信仰与崇尚高风亮节融为一体,把对忠义重学的风气牢牢镌刻在安定人的骨血中。

    朝代鼎革之际,安定县地处要冲,屡受兵灾,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加上还要承担繁重的各类军需赋税,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顿。为了尽快恢复民生,许珌经常用自己有限的俸禄济贫助学,还出力办了许多兴教倡学、铺路架桥、治理污水等公益事业,为官将近三年,几乎没有什么积蓄,安定士民对之感恩戴德。他还经常巡察各乡,访贫问苦,对治下百姓呵护有加,办事公道,深得士民信服和爱戴,民间呼之为“许青天”。 

    “居官清慎,爱士重学尤倜傥乐施,虽妇孺能道其廉明。”这是民国版《安定县志》对许珌的评价,由此可知许珌在当地声誉之隆,人尽皆知。


困老异乡享冥福

至今陇人怀许公

    尽管许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求百姓得以安康,但连年的自然灾害加上战乱,百姓依旧困苦不已。许珌担任知县期间,多次为民请命,请求上级减赋减征,老百姓得实惠,他却往往不能完成征赋征徭任务,引起了上司不满。

    康熙六年(1667)大旱,民间饥荒严重,许珌又一次上书请求减赋赈灾,得罪上司,受到免职处分。由于为官清正,不事积蓄,许珌罢官后竟连回乡的盘缠都没有,一度流寓临洮,晚景极其凄凉。他日以卖字、教书为生,又因没有子嗣,照顾乏人,仅娶一老妪相倚。康熙十年,因贫病交加,57岁的许珌客死他乡。去世前作的最后一首诗中,有“一片长城万里沙,可怜辛苦未还家”之句,充满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安定人感其恩德,悯其凄凉,自发捐资为他办丧,葬于安定东山脚下,岁时祭祀。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许珌为安定县所作贡献,安定人民时刻记在心中,也益加怀念。自雍正七年至乾隆六年(1729—1741),安定官民多次为许珌重修墓园、立碑褒扬。道光二十二年,许珌的同乡林则徐被遣戍新疆时,途径安定,与当地官员谈及这位乡贤,也备加赞赏。五年后,时值道光二十七年(1847),陕西巡抚张祥河捐资,命安定知县胡存夔利用修葺城垣之机,建许公祠供人瞻仰缅怀。祠成,临祠街、巷命名为“许公街”“许公巷”。

    此后,许公祠成为官民膜拜祈福之所。每逢清明,历任县官都率士民百姓,簇拥定西城隍轿仗,备抬酒肴,撰写祭文前往许公墓地祭祀,据说这一民俗活动一直延续到1946年,老百姓习惯称许公为“许爷”,称许公祠为“许爷庙”。许爷信仰,以及由许珌提倡的文天祥城隍信仰,已经成为定西重要的民间信仰。以一介“芝麻官”而享此冥福殊荣,许铁堂泉下若有知,当感无憾矣!

(图片除署名外,皆由定西市安定区文化馆供图)

(闽侯乡音 记者 林若野)

相关新闻